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以前觉得背《论语》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篇章,有内在的故事性或者逻辑性。论语20篇是独立的,甚至每一篇里面的每一小节也前后不连。
最近看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他说《论语》20篇,整个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每一篇里面也不可以一条一条分开读,而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带着这样的认识再读论语,果然豁然开朗了很多。
比如说这一小节。在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里的译文是:由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学而篇》的这一节,其实是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习是为了文学好?为了知识渊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做人。君子务本。做人的根本,也是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仁”。而“仁”的根本就是孝悌。
《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悌是修身,在家里孝顺父母(修身),就很少犯上(齐家);不好犯上,在外面就不会作乱(治国);国治好了,天下人自然都来向你学习,归向于你,这就能做到世界和平(平天下)。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孝悌学好了,“仁”就学好了,“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所以,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会孝悌,学会做人,最终达到“仁”。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学习首先是学做人:学会“孝悌”,学会“谨信”,学会“爱众”,学会“亲仁”,最后才是文化知识。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家长、学校都把文化知识作为学习的第一要务,把取得高分,考上好的大学,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忽视首先应该是学做人。
17年11月12日,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自己的学生连刺26刀,最终失去生命。而这个学生成绩优秀,曾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前不久,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江歌案,杀人者陈世峰也是一名学霸。如果,不能首先学会做人,再多的文化知识又有何用?不过是社会上多了一个“危险品。”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回到生活,一切又都变了样。“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这是多少家庭的现状。学习好,家长疼,老师爱。学习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父母生病时,连杯水都不会倒,家长可以不计较;因为学习压力大,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吼几句,家长觉得可以理解,不但不批评,反而小心翼翼地侍候。更别说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了,只要遇到学习,一切都得让道。
这样本末倒置,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呢?有“才”没有“人”,有“知识”没“文化”罢了。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这一节的意思,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解释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可见,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会“仁”,学会“做人”。有知识没文化,不可谓之学。没知识,有文化的,“吾必谓之学也”。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长辈。那个年代,因为贫穷,再加上身为女孩,没有读书的机会,所以她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有几年,她老公在外地,写信回来,她总是拿给我姐姐读给她听,然后她口述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让姐姐代为回信。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从社会的大课堂学得了许多文化。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敬长辈,有礼貌;她对孩子的老师特别尊敬;在孩子学习不佳时,她陪伴,鼓励,不以分数论成败;在艰难的岁月里,她四处打工,只身撑起一个家;她不认识一个字,却可以满世界生存;她富有同情心……这样的人,“虽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当然,最好是“有知识又有文化”。
《论语》在第一篇便告诉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习的目的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