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如何学习》(Benedict Carey)后,该如何学习?
面对用老套路辛苦学习但收效甚微的局面,作者提出“学习科学”。这门科学“跟传统的以刻苦为要义的忠告大相径庭”。“如果真的存在最理想的学习者,那他一定不是照着传统的忠告去学习,相反,他应该很懂得放松,很善于不拘一格地学习。”
作者从介绍“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入手,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让我们了解人类是如何学习新东西的,以及大脑的记忆、遗忘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帮助增强记忆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记忆提取能力(增加必要难度、营造类似环境帮助提取、多更换场景练习以获得更多提示点)、间隔分散式学习以及自我测试。然后就深化理解力(孵化、渗滤、交替)和利用潜意识(知觉、睡眠)提出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因为终日与论文搏斗,所以在作者提出的各种学习方法中,对“渗滤”的感触最深。“渗滤是用来构建某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新作品的辅助工具。” 三个基本要素是:被打断,被调动起来不断到处搜索的感知系统,有意识的反思。
写论文拖延,是把时间先用在各种琐事上以逃避面对,等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写的时候,一碰到困难进行不下去,好不容易树立起的决心又崩塌了。直到后来告诉自己,没法一次完美,那就先写,不管写成什么样都没关系。结果动笔以后,经常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一天两天,十天八天的没进展,干脆“自暴自弃”,不写了、读文献。结果在暂时“放弃”之后,十次有九次在读文献的时候都能得到灵感和启发,有一种怎么没早读到这篇的相见恨晚之感,又有种如果一直没读到的后怕感。现在想来,没有前面的黑暗期,读到了可能也就过去了,并不会从中获得启发。所以不是选了读哪篇文献决定了会不会获得灵感,而是经过了前面的痛苦平台期,对后面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更敏感,更容易产生碰撞。
作者说:“所谓渗滤,关键在于一直保持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我们的头脑来,关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相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这套方法用在写作上,再合适不过。
那么怎么用“渗滤”指导“创作”读书笔记?早点动手,分散拖延。
在开始学习新书之前,去找找这本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作者想对什么问题提供答案,看看简介目录,写几句对这本书的大概印象。这个头一开,这事可能就被惦记上了。开始学习这本书后,最重要是想着要输出这件事,把事当事,在意才可能挂心。于是看似照常吃饭走路刷牙工作,但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敏感度会提高,感知力被(想要写笔记的)欲望调动。全书学完后复习,此时已经不是从零开始逼自己输出,而是经过一周“渗滤”,对有意无意收集到想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渗滤的结果,就是一篇“拖延了一周”的笔记。如果在学习期间就开始动笔,又会给自己留出一些“孵化时间”。
我们讨厌拖延症,是因为被逼到死线时的身心体验非常不愉快。那怎么能让不好改的拖延习惯发挥正面作用?用渗滤改变拖延顺序。不管什么事,尤其是大型且有难度的事情,尽早开始,让困难在拖延中得到面对、思考和解决。渗滤不仅适用于庞大的项目,也适合安排日常事务。比如,每天早上先做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工作,当很难进行下去的时候,转去做那些简单的工作,用渗滤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死线为自己减轻压力、赢得时间。不过到底是真渗滤,还是真拖延,全看自己有没有认真对待所做之事,有没有真正把尚未完成之事放在心里。只有真正当回事的时候,作者提出的各种“非常规”方法(e.g.孵化、打断、好好睡觉)才可能发挥作用。
“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