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时,窗外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天微微发蓝,有丝丝微云,在这个年关将至的傍晚。
结尾“君子住凉州,歌声传四方……”宁静悠远,是苏幕遮的舞蹈尾声,也是马车驶向时空远方隐隐约约的嘚嘚马蹄声……
坐着这辆从河西走廊驶来的马车,一路走马观花,好不热闹。梅花老师一向是个安静的人,但这本书中她的文笔却是热烈的,豪爽的像个汉子一样洒脱。阅读时,我时不时会将这些大气磅礴的词汇与那个凉州温婉的弱女子联系起来,她多么恬淡柔美,然而,她笔下又是一个多么生动豪迈的河西走廊啊!“攻鼓子”的震天响地还在耳胖,苏幕遮,胡旋舞的奔放仿佛在眼前,高大健硕的凉州大马威武的不一般,凉州的风,凉州的雪,还有凉州的马事,八步沙的传奇……这些都与以往的梅花散文有区别,若是之前草木间的清香袅娜多姿,那这辆马车上丁零当啷满满当当都是河西走廊的往事如烟。当我仔细去看,我看到的是千年的光阴,万千的走廊气象。
西夏谚语里,梅花老师为我们解读一个盛大王朝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普通日常,解读那些撇捺交错的西夏文字里的刀光剑影,解读紧绷绷的西夏与松垮垮的宋朝之间的纠葛缠绕。这些简单的口口相传的谚语,从这些被历史遗落的旧书页上我们读到了一个朝代的更迭和朴素的生活,或者说我并不关心王者的厮杀胜败,我更喜欢梅花老师这样念念叨叨把党项人平凡的日常照见。那些谚语就是刻在光阴里的经典,是生活的镜子。
我想做《山那边住着神仙》里的那些简单的神仙,得道了窝在山里,出山又是百年后,以神仙的方式满足俗人的日子,这就够了。当神仙不就是满足从前的愿望嘛?我也希望走进这样的山里,高人引路,修仙成道隐匿一世。多么有趣的生活,古人想的多简单,我们过于复杂,所以舍不得当下。
《千叶草,天马徕》中,我们迷恋的凉州大马,让我想到了武威出土的那匹天马,后被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就是了。梅花老师觉得这样的好马应该吃的更好,所以想象天马咀嚼的应是千叶草,马不仅仅是在咀嚼草呀,它分明在咀嚼着一片光阴。马是最温驯的动物,它静时温柔,动时飒爽。我们对它往往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无论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得意书生骑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高头大马,还是山丹军马场大名鼎鼎的汗血宝马,或是战场上将军酣战沙场上的战马,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威武霸气。我想起去年春天在丽江茶马古道上骑过的矮脚马,它与我们河西的大马相比真是娇弱太多了,怪不得山民给它们起的名字都那么可爱随意,我骑的那匹小白马好像叫“爱丽丝”,还有很多,如“克里斯丁”等的,它们被冠以洋气的名字,或许是掩盖它们弱小的身躯吧。武威的天马,真正的凉州大马我从不曾骑过,似乎是一种敬畏,我觉得我一个弱女子无法驾驭它们,它们高大健硕的样子实在令人望而却步。你看,奔跑时肌肉有序的律动,鬃毛迎风像一面旗子,四蹄轻巧,那奔跑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我记得最早出名的那部电影《牧马人》就是在山丹马场附近的窟窿峡拍的,如今看起来,养马人的日子也不错嘛。
梅花老师把苜蓿的来历讲的透彻,这平凡的植物简直是一匹好马的标配。为了得到良马,引进一大片苜蓿,好草,是为了留住好马。这马,简直是开疆扩土的利器,骠骑将军骑着它,赶走匈奴,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这马就是希望,是力量,是精神,是勇气,也是豪迈……特别喜欢结尾处的一段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双翅膀。每个人的梦里,都有一匹骏马。如果我不能飞,就让内心的翅膀飞。如果我不能奔驰,就让梦里的骏马驰骋。”我应是属于想飞又飞不动的那种,承载的牵绊太多,多想借一双梦里的翅膀飞向我的山,也多想拥有一匹梦里的马,驰骋在属于我的原野……其实,我曾经做过一梦,梦里一匹白色的马驹跟在我身后,我还做过另一个梦,梦里全是紫色的鸢尾花,清清的潺潺的溪水环绕,以及寂静无人的唯美旷野……我想,那是我梦里的梦,梦里的远山呼唤。
无论是民勤大地盛满阳光的沧桑,还是老虎口肆虐的黄沙,或是旧照片里老凉州的宁静时光,都是梅花老师笔下静静的力量。跟着梅花老师,坐着这辆从河西走廊驶来的马车,仿佛马车走过的痕迹都在悄然诉说,诉说凉州故事,诉说河西走廊的过往。读这些故事,我总会心静如水,是一幕幕电影画面掠过,似茫茫黄沙里的跋涉,有人群的欢腾,有植物的挣扎,还有各种传说的言语,每一帧都不错过,每一幕都值得细品。八步沙的六老汉,宁静小院的光阴,书简里的岁月,西凉之野的迷离……都是我喜欢的,它们静静的流淌着,带我走向更深处。
你看,这辆马车的确是琳琅满目,载着珍宝般发光的小日子,载着时空隧道遗留的河西岁月,慢悠悠,吱吱呀呀的走啊走,越走越远,马蹄儿不疾不徐,马铃儿还在丁当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