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思考法则是行为上要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都扔掉,“舍”的秘诀就是完全的以自己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任何事物的断舍离,都践行这个统一标准,没有必要按照不同的物品或者不同的场所去选择不同的整理收拾方法。
一、“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1.主语混淆造成的现状。
我们的房间里常常会囤积着各种保鲜袋、已经干透了的湿巾、超市购物赠送的免费赠品,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我们把它们留下来,都只是因为它们能用而已、丢掉会觉得可惜,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我们的焦点全聚集在物品上了。
但是这些物品并不是我们要用的,这样的东西之所以大量累积,就是因为它们不像生鲜食品那样容易腐烂,于是我们就把它越放越久。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对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毫无知觉的状态。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相当于我们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里。
2.“能用”的东西和“我用”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如果“我不用”,它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像那些在房间里放了很久一直未舍掉的东西,它们虽然能用,可是从机能上来说,因为它们失去了被“我用”的价值,所以其实它们早就已经腐烂了。
3.如何改变。
改变思考模式,在整理或者购买物品时,要养成经常自问的习惯,主语到底是“我”还是“物品”。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有意识的注意到物品的品质和数量,就能做出判断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
二、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深刻了解“当下”的含义。
如果在断舍离上确实有困难,无论如何也舍不掉那些有着过往回忆的物品,不妨换个角度重新审视下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可以把物品想象成与自己有关系的人。
1.由陌生人到认识的人
已经成了垃圾暂放室的房间,就好比是自己被各种人包围着的生活状态。因为那些物品对自己来说用不上,那么这些人就相当于是自己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来筛选一下,把四周都是陌生人的状态过滤到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状态,这个时候身边人的数量会比前一个阶段有所减少,会让自己觉得轻松一些。同理也就是我们要把周围的物品主动过滤掉一部分。
2.由认识的人到朋友
如果我们把这种人际关系再往前发展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这些认识的人能不能称作朋友的阶段,这时候就要引入时间轴的概念了。
也许过去某个人与你的关系还不错,但在当下,这个人与你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亲密了,因为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大多时候可以心平气和的接受这种变化,并且可以选择对当下的自己来说最必要的朋友。同理,物品也一样,过去某样东西是曾经对你很重要的宝贝,看到它会让你涌出对过去的回忆和留念,可是既然已经过了当初的那个时间段,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我们要学着接受这种变化和现状,东西可以扔掉,只留下对当下的我来说最必要的物品。
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之后,我们就能渐渐的发现对当下的自己来说什么才是必要的了。只要不是当下的自己所需要的,就连街上卖的东西,在我们看起来也都是垃圾。
3.由朋友到死党
再往前进一步,我们可以达到更高的级别。因为同时和许多人进行非常深入的交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选择,所以我们只选择朋友中的死党。类比断舍离,就是只选择当下自己真正必需,而且又喜欢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精挑细选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