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痰湿,畅达气血

说到痰湿体质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腰带长。

《黄帝内经》中把胖人分成三类,分别是脂人,膏人和肉人。脂人一般四肢均匀,脂肪多,肉松软,走路有弹性,是阳虚体质;肉人皮肉紧凑,气血充盛,属于平和体质;膏人指肚子很大的胖人,一般是痰湿体质。

中医认为膏人体内的津液代谢不畅通,容易产生痰湿,停滞体内,从而形成肥胖和大肚腩。

津液不归正化,脾主运化,喝进的水,吃进的食物,不能转化为人体利用的津液,就变成水湿,水湿过多就成了饮,过多受热邪煎炼,就成痰。所以这类人往往是脾出现了问题。

痰湿体质的人,在饮食调理方面要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勿过饱,多吃蔬菜和水果。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紫菜,海蜇,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等。

痰湿体质的饮食要清淡如薏仁,茼蒿,洋葱,白萝卜,香菜,生姜等,不要吃豌豆,南瓜等食物。

痰湿体质的人一般是吃的多,运动的少,比如企业家,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痰湿体质的人,易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

谭体质的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理:

1.家居环境:多晒太阳,阳光可以散湿气,振奋阳气,多泡热水澡,让毛孔张开,排出湿气,穿衣服要宽松,也是有利于散发湿气。

2.药物调理:健脾胃,祛湿痰,用中草药调理,去肺部,上焦的痰湿可用白芥子,陈皮;陈皮和党参,白扁豆合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走。

3.经络调养:艾灸中脘,水分,关元三个穴位,改善痰湿体质。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烫,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一个穴位。灸后,如果有口苦,咽喉干痛,舌苔发黄,大便干结,梦多或失眠症状明显,停灸即可。

痰湿体质最容易患糖尿病,那么如何用非药物疗法来进行调理呢?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益肾补虚,清泻三焦燥热,滋阴健脾等功效,手法如下:

1.抱腹颤动法:双手抱成球状,两个小拇指向下,两个大拇指向上,两掌跟向里放在大横穴上,小拇指放在关元穴上,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手掌微微往下压,然后上下快速地颤动,每分钟150次,饭后30分钟或睡前30分钟,一般三到五分钟。

2.叩击左侧肋部法:轻轻叩击肋骨和上腹部左侧这一位置约两分钟,右侧不做。

3.按摩三阴交法:三阴交穴位于脚腕内踝上三寸处,用拇指按摩,左右侧分别二到三分钟。

泡脚和泡腿配合按摩效果会更好,每天一到两次,长期坚持有效预防糖尿病。另外还要避免暴饮暴食,高糖,油腻,辛辣食物,减少碳水化合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说起情绪有的人容易生闷气,更易造成体内痰湿淤积。还有一种有气无处发的窝囊气,这种人外表看起来很有修养,好像从来不发脾气,其实心里经常是生气或着急的状态,容易形成横逆的气质,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

所以对于情志来说要做到不生气,修养身心,开阔胸怀,面对人生不如意,远离让自己生气的环境和消耗自己的人。

还有一个应急的措施就是生气后,立即按摩脚背上的太冲穴,让上升的肝气往下疏泄。这个穴位会有点痛,要反复按摩,直到不痛为止。再可以吃一些疏泄肝气的食物,如陈皮,山药等,最单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水温在40~42度,泡到肩背出汗。

痰湿体质的人可能遇到嗓子里有痰,咳不出来,那么这时就要主动咳嗽来清扫肺部,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深呼吸,保证肺部的清洁。

痰湿体质的多胖,不喜欢喝水,小便浑浊,起泡沫,舌体胖大,舌苔偏厚,动作和情绪反应,说话速度慢,经常胸闷,头晕脑胀,头痛,奢睡,惰性较大,皮肤油腻粗糙,坐疮,可以采用刮痧疗法进行调制。

刮痧的穴位有面刮法,从上往下,中府穴,上脘穴,下脘穴,石门穴,关元穴,章门穴。胃经足三里穴,丰隆穴,至脾经阴陵泉穴,三阴穴,公孙穴。背部的肺腧穴,脾腧穴,三焦穴,肾腧穴,膀胱腧穴。

刮痧可以提升阳气,健脾益气,促进代谢,利湿化痰,不过痰湿体质不易出痧,只要局部毛孔微张或有热感即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