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教学,我有过多次的思考与探索,也写过几篇反思,今天讲完后,又有不同收获:
我们授课时可从以下两点上关注:
1.数据意识的培养“平均数”的教学要凸显其统计意义,这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所形成的共识。所谓统计意义,可理解为相关概念、性质、方法、思想等都与统计活动紧密相关,发生于统计,应用于统计。具体到平均数,是指在统计活动中经收集、整理得到了一组数据,现要寻求一个代表值来刻画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个值应处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而通过移多补少将所有数变得一样的那个数,既考虑了整组数据,又没有多算和少算,最具代表性,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以上认识,就是我三年前备此课时的基本想法——把数据意识的培养蕴含其中。所以,课始玩瞬间记忆力的游戏,让学生感知数据的产生;从一位同学五次成绩的数据开始分析(注意:例题是一组数据),感受数据中藏着信息,数据值得分析;借助男队女队的成绩进行比较,再次体悟数据的价值;最后,呈现生活中的数据,作出不同的决策……总之,全课是“自始至终的数据分析”
2.生问课堂重要性的体现
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学生的问题让课堂走向深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深刻建构知识,切实提升素养,是我现在设计课堂的基本思想。“表格里并没有7,为什么填7最合适?”“为什么其他数不适合代表小军的瞬间记忆力水平?”“这样算,有什么道理?”………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培养质疑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有意义的问题引发了积极而主动的探究活动,两次自主探究、观点交流与思维碰撞,让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得以有效发展。我作过尝试,若课中不设置学生提问环节,教学会很流畅,课堂也不会超时,但是,我宁愿如此“坎坷”地这样上课,因为我一直认为,教师的眼里不能只有知识和技能。
课中当然也有很多的不足,如以下几点较为明显:
1.例1的教学时间未能合理把握,略长了一些。这是因为我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调控还不够优化,需要改进和提升。建议该环节在15分钟以内为佳。
2.例2的教学还需放大。学生一定会用平均数计算,但是为什么不能比最大数,为什么不能比总数,为什么不能减少一个人再比较,都应当由教师抛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更深度的交流,使得学生真正认可用平均数比较的好处。课中,担心课堂时间不够而给学生思考留白的时间有点少,这不合适。
3.相关的练习量可能小了点,包括对学生求平均数方法的指导,也涉及不多。当然,技能的训练,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