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把人的能力粗略分为两类,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辛弃疾目前遇到的职场难题,就是带兵打仗的专业能力被锁死,他只能发挥自己的通用能力,比如思考和做事的能力。
进献《美芹十论》不能说完全没溅起水花,国家军政确实没受影响,但辛弃疾的职场生涯发生了改变。
宋朝高层领导发现,文章抛开主张不论,写作者倒是个心思细致、颇有实干风的好青年,要不让他做点事务性工作?
之后十多年,辛弃疾干过很多岗位,虽然都跟收复失地、对金作战没关系,他的仕途走得真不错。
写《美芹十论》这年,他在江阴军签判任上做满了三年,这是个从八品小官,接下来他做了两年的广德军通判、两年建康府通判;
负责当地水利工程、司法诉讼、钱粮运送,是个七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干部。
到三十一岁,他调到南宋朝廷中央,做起了司农寺簿,相当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主要负责人。
又过两年,他出任滁州的知州,当上地市级干部。
比照现代,辛弃疾进入职场,一两年就来一次升职加薪。
回头看,《美芹十论》中到底展示了辛弃疾什么样的通用能力呢?
来看个例子,辛弃疾三十三岁在滁州当知州,因为之前的战乱,这里一片废墟。
百姓们好点的住草棚,差点的直接睡在瓦砾上。
辛弃疾很震惊,他说:“战争结束后,哪怕长江以北的地区,都能够听到鸡鸣犬吠,房屋一间挨一间,怎么滁州是这个样子……”
滁州比较偏僻,仗打完很多年,朝廷却没重视重建工作,几任官员应付了事,恢复得很差。
辛弃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行动力,他先上书朝廷,申请免除了滁州要缴纳的巨额税赋,既从心理上也从经济上解除了滁州人民的沉重负担。
然后,他动用官府力量,组织百姓烧制砖瓦、砍伐木材,还借钱给百姓,目的是让百姓都住上新房。
接下来是恢复生产力,滁州劳动力不足,辛弃疾就实践《美芹十论》中的方法,召集流离失所的难民;
给他们分配土地、种子和农具,平时耕种,闲时练兵用以维护地方治安,为战争再次发生做准备。
辛弃疾正月到任滁州,当年秋天就赶上了丰收。
而且,他还发展了第三产业,一方面减少经商税额,振兴商业,另一方面修建城内破败的酒楼,搞活了服务业。
真的很难想象,这一切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回头再看《美芹十论》,它不只是辛弃疾军事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梳理为政理念、盘点管理思路的过程,其中的通用能力让他一生受益。
辛弃疾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曲线。
四十一岁时,辛弃疾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成为一方大员。
一上任他就遇到麻烦事,当地常有盗贼出没,而官兵力量薄弱,甚至曾在一次平叛战斗中全军覆没。
为了维持湖南的社会秩序,辛弃疾向朝廷申请建立新军,朝廷刚开始同意,后来得知建造军营要花大钱,官员议论纷纷:
这是要以组建军队为名搜刮民间财物吗?
朝廷便下了一道金牌,要停下来。
辛弃疾接到金牌,并没有立刻停止组建军队,而是先把金牌藏起来,同时召集属下,限期一个月建好军营。
建设军营要烧制砖瓦,当时是六七月份,阴雨连绵,砖瓦没法烧。
辛弃疾就改变策略,全城百姓每户出二十片瓦,由官府出钱购置,两天内二十万片如数凑齐。
营建工事需要石料,人力不够,辛弃疾便将在押的囚徒带出去采石,根据工作业绩酌情减刑。
各项措施下,军营如期完工。
辛弃疾当即上书朝廷,详细汇报了军队创建过程、所需军费来源,并把军营绘制成图画交给皇帝。
皇帝验收了成果,很满意,给了这支军定名“飞虎军”,后来“飞虎军”成了长江沿岸最精锐的部队,几年里没有一起盗贼作乱。
肌肉练得好,也震慑了北方金朝人,金人考察南宋国防的时候会特别提到这支地方治安部队,叫他们“虎儿军”。
从当初的江阴军签判,到建立“飞虎军”,辛弃疾改做文官的这十几年很成功,他在职场上同样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