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训完家长课程,重新学习了如何跟孩子沟通,以及了解了跟孩子沟通的底层原则,也再一次知道了孩子在我的日常养育风格下的内心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和孩子的日常沟通,其实简单的理解就是:多鼓励,少批评;(我们的观念里会觉得孩子不能夸,一夸就容易骄傲。)鼓励要求是肯定孩子做事的过程和肯定孩子过程中的细节和具体的进步。如:哇,还是你真是妈妈的好宝宝。(这是夸奖) 宝贝,你刚刚认真、专心吃饭,一口接一口的吃,这就是认真吃饭的样子。(这是鼓励,肯定孩子的行为) 你看你总是那么慢,慢吞吞的,不会吃啊你。(这就是批评)
为什么倡导“多鼓励,少批评”,因为孩子要“感觉好了,才想表现更好”。当孩子觉得自己内心有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会自动自发的去做家长期望的事情。
用正向的语言代替“不语言”;以及启发式的交流,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不要哭”、“不要跑”、“不要乱翻东西”、“不要打架”、“不要乱吃零食”、“不要发脾气”、“不要拖拖拉拉”、“不要闹矛盾”……这些不语言,是我们不用学习,就会脱口而出的词语,其实是再孩子的大脑里强化这些行为,不单对我们的育儿没有帮助,还在孩子的脑子里增加卡点。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的纠正,只会越来越刻画孩子的不好,没有半点积极作用。
同时,孩子听了这些话,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要怎么样做。家长以为自己说清楚了,给了方向,但孩子真实的感受反而是不知所措的。(这个在课堂上做一些体验的活动,就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了)
所以需要我们做一些正面的语言引导:比如:不要跑,改为:慢一点或停下来; 不要哭,改为:哭也是可以的;不要发脾气,改为:你可以告诉我你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吗?;不要拖拉,改为:你可以先做……再做……;不要乱吃零食,改为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等等。
给与孩子这些正向的指引,孩子才会一步一步往我们期待的样子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