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写这本书的时候,29岁的村上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老板,为了维持生活而借钱经营着一家爵士乐酒吧。
不过,村上春树写出第一本书后,就一炮而红。
《且听风吟》获得了日本很有名气的纯文学杂志《群像》设立的新人奖,而且是五名评委全票通过。
当时,有两位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评委,给了村上极高的评价。
村上春树也从《且听风吟》这本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就像书的名字一样,书里有一搭没一搭的故事,好像是用风一般的语言在讲述。读者也宛若在听着絮絮的风吟,从内心到发梢,无一不感到爽净,闲适。
小说貌似没有什么鲜明的主题,平常到只是记述了“我”在一个平常的暑假里,一段简短简单的经历,还有几次不咸不淡的回忆。
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位。
我,一个在东京读大学,回家过暑假的大学生。接替了已经出国的哥哥的习惯,每天晚上八点钟,给下班到家的父亲擦皮鞋,然后再出去喝啤酒。“我”喜欢阅读,喜欢孤独,喜欢到杰式酒吧喝啤酒。
鼠,一个家境殷实富足的青年,“我”的朋友。对财富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抗拒有可能来自其家庭财富的来头不那么光彩。鼠和“我”一样,也是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回到家乡过暑假,喜欢看经典小说,喜欢来杰式酒吧喝啤酒。
杰,杰式酒吧的老板,善解人意,甚至带些母性的特质,是个日语说得极溜的40岁中国人。对“我”和鼠,熟悉到很是有些体贴。
另外,还有一个左手四根手指,身高被“我”用使劲儿张开的手指丈量过,约一米五八,在唱片店工作,是个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她是双胞胎姐妹中的一个,父亲死于脑瘤,和母亲的联系,只限于每年的圣诞卡片。
“我”和女孩,有过赤身同床共枕,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经历。阅读的人,在村上的语言里,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丝毫欲望,甚至在淡然中可以体会到纯粹的安静。
书中人物的对话极简单,有种下意识冒出来的感觉,就像村上春树当初写这本书时候的状态。
读者通过作品能捕捉到的东西很多,给我最突出的感受是语言描写上的距离感,还有一个就是情节情境切换的自如。
比如书中的“我”,用眼睛观察酒吧邂逅的离婚女子;用张得大大的手指,赤体却不接触的丈量同样赤身躺在身边的姑娘的身高;描写“我”小时候,治疗沉默寡言和口讷症的故事;描述自己“第一次”的经历;谈另一个和“我”有关系的姑娘的死……
无一例外,作者所有的语言都带着明显的距离感,仿佛是在隔岸观火:一切都与我无关。
这也成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直到现在都稳定存在的一个特色。
说句题外话。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描写:“我”和唱片店女孩通电话的过程中,听筒里传来了鲍勃·迪伦的《纳什维尔地平线》。
记得在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中,曾经见到过他提及鲍勃·迪伦,这是我第二次在村上的作品中看到他。
2016年,作曲家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著述颇丰的村上春树,再次成为诺奖的陪跑者。
《且听风吟》以“我”开学了,抱着小行李箱去杰式酒吧道别,酒吧老板杰,像母亲一样,炸了热乎乎的薯片给我带着路上吃。
作者如风吟般的讲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