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什么教育最能促进孩子发展,什么教育能让孩子幸福成长?

重视孩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要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强大奠定人才基础,谋求国家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做好教育工作。而好的教育,很重要、很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首先要“看见”孩子。

教育家们虽然一直在强调儿童的重要性,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美国的杜威,蒙台梭利。但是从法律的角度看,最早的一部儿童宪章是1923年起草的《儿童权利宪章》。1956年联合国大会才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我们才承认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承认了儿童所拥有的权利。

本书别出心裁,呈现了有名教育家朱永新与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中外教育大家的超时代隔空对话,展现了教育理念的时代思索和碰撞,演绎了关于教育真谛的精彩话题,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深刻思考和启示。

教育,首先必须从看见孩子开始,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

“花儿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这样问她面前的小朋友。

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

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

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

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

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

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

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听到这儿,孩子们都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儿童的思维是敏锐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孩子也都终将是我们。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不要怕孩子犯错误,不要指责孩子犯错误,重要的是孩子拥有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从中得到成长。不要凭一时冲动帮助孩子,不要打扰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讲,帮助有可能导致傲慢。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不要以盛气凌人的方式对待孩子,你的权威可能压制孩子的个性。

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人类命运的主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和未来。蒙台梭利说过,“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人类,因为一个人的教育就是在心灵敏感和秘密的时期完成的。”关注儿童成长,就是关注人类的命运;对儿童友好,才会让人类美好,让明天美好。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芽滋长的可能性,在一颗种子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但是有的种子竟不能发芽,即使发了芽,也有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那些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遏制了种子的诸多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发挥这种可能性,相信种子。如果你的孩子将来是桃花,就让它在春天姹紫嫣红,不要要求孩子成为夏日之荷。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说: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看到孩子真实的需求,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要蹲下身慢下来,站在孩子的队伍中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