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母亲那个年代,农村很少有人出门务工,以农业为首要收入来源。很多家庭为了增添劳动力,普遍生很多小孩。但因为人多地少、农村税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民生活条件拮据,解决基本的温饱都是一大难题,更别说送孩子去接受教育。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可能会把家里的男孩子送去学校念个一两年,起码将来会写自己的名字,能认识几个字。
母亲兄弟姐妹一共有六个,家里排行老二,没有念过一天书。经常听母亲讲,从她记事起,每天都忙着照顾弟弟妹妹,砍柴、生火、做饭,还要放牛。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童年无一不是在劳动中度过的。
后来,母亲认识了父亲,听说起初我外公并不同意这门婚事,好在两人最后还是顺利组建了家庭。他们是自由恋爱,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父亲和母亲的婚姻算是很浪漫很前卫的了。
从小就吃过苦的人,不会畏惧生活的艰辛。听母亲说,她结婚的时候刚满二十岁,出嫁时穿的那一身新衣裳还是用自己存了整整一年的钱去镇上买布匹找人做的。到了父亲家之后,日子依旧过得很贫苦,但是两个人却从未放弃过努力。年轻的母亲在乡里出了名的勤快,知道她的人都说她做事麻利,劳动力又好,地里的庄稼打理的井井有条。父亲则每天往外面跑,为家里种的草药找销路。两人凭着对生活的一腔热血,艰难的生活终于稍微有所改善。没多久,家里买了电视机,那是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我还记得,自从有电视机之后,每天晚上家里都会来好多人,屋里都坐满了,全是来看电视的。人们兜里时不时会装着瓜子或者糖果,每次一来,带了零嘴的人总会从口袋里抓一大把吃的给我。尽管那时才六岁的我年少无知,但真的能感觉得到家里美满幸福得那种氛围,觉得什么都很满足。
坏在命运无常,有一天中午父亲从外面回来,坐在桌前等在厨房的母亲上菜吃饭,母亲菜还没端上来,父亲突然就倒下了。我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这么毫无征兆的倒在我面前,再也没有起来。当时年龄太小,什么都不懂,看着躺在地上的父亲,我始终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去拉父亲,可是怎么都拉不起来。之后的几天家里有很多人,外婆和舅舅他们也在,大家都忙来忙去,没有时间管我,我只好抱着刚满一岁的妹妹坐在门槛上,呆呆地看着屋里屋外行色匆匆的陌生人们。每每看到母亲瘫坐在角落里伤痛欲绝地哭时,都有一群年龄大一点的妇女围上去跟她说什么,然后母亲又用双手颤抖着胡乱抹去脸上的泪水,强忍着抽泣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有气无力地走进人群中继续忙里忙外。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父亲的身影,好长一段时间,家里吃饭始终有一个空位,摆上了碗筷,那个位置却从来没有人坐。母亲也很少说话,最大的动静,就是刚满周岁的妹妹那不谙世事的哭声,而我有时候也哼哼着要让母亲抱。家里完全没有了收入来源,母亲带着我和妹妹这两个完全不知世的孩子,什么都做不了。我到了上学的年纪,但是迟迟没有去学校。爷爷奶奶说,女孩子用不着上学,以后迟早要走的,家里也没钱供养。
当时学费一半学期是80元(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束手无策的母亲一咬牙把家里的两头猪给卖了,换了三百块钱。我当时的年纪上幼儿园太大了,母亲直接送我去读了一年级。开学前,怕我课堂上跟不上其他小朋友,母亲每天都教我数数,从一数到十,慢慢从十能数到一百。然后又买来书和本子,让我自己照着书上写那些数字。第一次翻开书和本子,母亲说让我先写“8”,其他的数字一看就觉得很简单,可是我盯着“8”这个数字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我眼巴巴地望着母亲,母亲先是抓着我的手教我写,可是我自己写的时候怎么都不会,母亲皱着眉头焦虑了半天,最后指着书上的“0”说:“你看,把这两个摞到一起不就是八么?”按照母亲说的方法,果然很轻易就写出来了(后来,我的“8”被数学老师说了无数次,那个书写习惯至今都没有改过来)。
母亲说“8”的寓意很好,是个吉利的数字,象征着“平安”和“顺利”。那时的我并没有太在意母亲的话,现在才明白,不是母亲迷信,而是当时年纪轻轻的她真的吃过太多苦了。
报名前夕,母亲早早就把我赶到床上,然后自己坐在床沿上一直跟我说话,起初大概是说让好好听话、好好学习、照顾好妹妹之类的,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后面说的内容自然也不知道。第二天是外婆带我去报名的,外婆说,为了赚钱抚养我和妹妹,母亲一大早就出门了(打工去了)……
直到我工作了之后才听说,母亲那次出门,到半路转车买车票的时候,售票员告诉她,那一百块钱是假的(那钱是给我交了学费后剩下的)。我无法想象只字不识的母亲身处异境、身无分文是怎么过来的。翻开母亲那时候的照片,和我现在差不多的年纪,二十七八岁,清秀的脸庞,单薄的身体,谁能想到,这瘦弱的身躯背后发生的故事,是“辛酸”等词汇概括不了的。
二十七八岁的我,科班出身却连谈个恋爱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而那时的母亲究竟怀着多大的毅力、坚持和勇气才得以走下去,这是我和妹妹永远都无法体会与丈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