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由一句话引申几个大家常听到但不一定理解的词语。“央行降准会影响你的钱包吗?”😑
首先,这里的“准”,是指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通过央行来发行货币,再通过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吸储、放贷,进行信用创造。商业银行若是可以将所有的储蓄款都用于放贷,固然能增加不少收益,但是,实际上每天都会有储户提现。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留一小部分钱来应付这些储户的提现需求。这部分钱就叫“存款准备金”,这个留存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一笔100美元的存款,按照10%的存款准备金流通。最后在社会上可以流通的钱会达到1000美元。在此,100美元就叫做“基础货币”,1000美元就叫做“广义货币”。
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用来调节经济啦。比如,现在经济过热,钱比较多,那么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通于市场上的钱就相应变少。同样,当经济不景气时,央行就可以放点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即“降准”,这样,流通于市场上的钱就多了起来,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所以,结论出来了。央行降准时大家都会欢天喜地,因为市场上的钱变多了,投资机会多了。大家的机会都变多了。
另外,为什么说基准利率是经济冷热的调节器?
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其中,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调控手段。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控制了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
举个加息(提高贷款利息)的例子。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各地的投资项目纷纷上马,“大干快上”之风刮起,很快就出现发展过热的局面。最严重的是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4%,接近恶性通胀水平。普通民众疯狂兑外汇、囤积商品,将市场里的粮油抢购空。通胀对老百姓伤害太大,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央行行长朱镕基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财政紧缩政策。从1993年到1995年,贷款基准利率从8%提高到13.5%,整整提高了70%。加息控制经济过热没错,但是这么快速、猛烈的加息就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首先,企业不愿意再放贷了,没人开工。已经开工的项目,宁可丢成烂尾楼,也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另一方面,银行也不愿意放贷了。利率这么高,放出去的贷款,大概率收不回来。于是,留下一大堆烂尾楼工程。
降息的例子也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日本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1985年,美日英法德几个国家签署了一个广场协议,要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这样,日本出口受阻,经济衰退。为了振兴经济,日本央行,开始降息。一年之内,从5%下调到了2.5%,那个时代,这样的贷款利率是非常低的,于是刺激了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消费欲望。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于是一路高歌,涨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比如像东京都银座地区这种比较贵的商业地产,一平米达到了300多万人民币。出来混总得还的。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在1990年到1991年中间破灭,并且从东京蔓延到其他城市。之前借贷的企业倒闭,居民破产,很多银行也被拖下水。日本经济开始全面下滑。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但是稍不留神,也可以让大水漫灌,资产横飞。
综上,一旦央行发出降准,降息的信号,一般就是刺激经济的信号。股市等都会马上有反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