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0
诗之凝练旨在给予我们更多融合之可能的自在融通——类化共有之思之体验的引起自觉反馈,即是我之本体的参照之积极展开的热爱。
是对应于现象之丰富而较之表达有限的逆化适从性作为,在于减少文本之局限的可能性呈现的美之人文化自然觉知。
也在于我么本真之观照的彼此契合,给予概念的善之有效表达。
无我之境即是一种普遍化可能的给出,同时又无所不包的未必在场的观照,抑或完全介入的自足性无差别化区分,是对应于关联的有无化均衡之承载,在于我们不断回溯本我的意识之自由。
本能反应是对应物性的阶段化承载的个体受用较之类化适从的必要化抉择的各自有效。同时可持有的内在平和之体验的关照,是我之完善的彼此概念担待下抉择的促成性作为之必要。
一者在于重复,一者在于延伸,旨在构成我们趋同的受用。
诗性亦即是我之回归的自觉。
2012.5.4
情即感受,是主观的拥有,无论悲喜都介入了我么关于抑或不关于的心理反应。是取舍间的一层补充有事另一重弥补,是追求平衡因的素材,是动态的流质,捉摸不定的风云变幻。
艺术, 有时候仅仅是对情感表达的拓展,才有了从歌咏之到手舞足蹈,是对应一种节拍(节奏)产生共鸣的心理外化行为,是把握和协奏,是穿插了的主客体达成。
兼容了我们的认知和情感,以及能够给他人带来无限之思维延展。
艺术再次便升华为一种力量,净化的力量,感情是真艺术不可缺少的质子,没有了情感的催化,一切不过是麻木的僵局,不动声色的一个、一件、一堆物质或者几个符号。
而我们作为主体的情感发生者,则附属于艺术之灵,赋予了创造性的感触,进而不断地冲击者我们对于拥有和失去的体验,对自我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辨析,在我们的心理结成了一种关于生命价值的反馈。
是信息的再传递再到达,波及了每一个每一次的主观感受则及创造者本身。
无聊是慵懒盲目的可怕, 是迷失的不知所措——难以排遣的无助,在不断机械式的重复或百无聊赖的突发奇想中消磨耗费时光。
是自我否定的慢性自杀,扼杀了所有关于灵性的能动,而仅仅停留在空想的抱怨中。
中肯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评价模式。有利于督促我么去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任何偏执的妄念,偏见都是盲目的自卑放纵,衍化了虚无的而毁灭和无限的占有。
轻诺寡信和适当取舍。究竟我们刻意在乎的是什么,是一种不安分的“名”之见,还是太过于强化了的被认知——在乎别人的看法?
我们是活在逼人的是非中还是自我的真实中?
看来坚定是对既定有效之事的持有心态的延续,唯其有把握才有无限可能的到达。
轻易的结论应采取回避或浅言即可,否则只会招致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