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网络二次创作)改作文2
“贫下中农教育了我——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篇命题作文,由于我的无所顾忌,所以写得十分顺畅。作文中,我真实地记录了地主姥爷和姥姥对我送的两个白面馒头万般珍稀的态度以及姥姥捡馒头渣吃的这件小事,描写了我从“不懂珍惜粮食”到“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下定决心:在今后吃饭的时候,应当像姥姥一样,把掉在饭桌上的饭粒饭渣都捡起来吃掉。
可是,直到为这篇作文划上句号时,我才发现,父亲是对的,整件事情虽然叙述得真切感人,但似乎早已偏离了主题,根本看不到贫下中农的影子。这时,我才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当我把作文交给父亲检查修改的时候,心中的确有些惴惴不安,生怕父亲话不中听,戳痛我那根要命的“软筯”,让我的作文白写。
说到写作文这件事,从上小学写第一篇作文起,我与父亲就有个约定,每次我写完作文,都第一时间拿给父亲看。他看完修改过之后,我再誊抄一遍,交给老师。父亲说,他亲自把脉是为了防止我作文中出现政治倾向性问题,因为小孩子的错误常常会波及家长。
后来,父亲帮我修改作文成了一种习惯,他的修改让我心里更踏实。父亲是个军中知识分子,他上过军校,虽然他是学理工出身,但文学功底颇深,他不仅能帮我把脉政治倾向,还能找出我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因此我的作文一经他修改总显得挺出色,小学时期我的作文多次作为范文被贴在教室后面的展示栏中,供大家阅读学习。
我为此而骄傲,作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越来越热爱语文,到河南遂平干校上小学后还当上了班里的语文课代表。让每一篇作文都成为范文,已经成为我学习上的动力和目标。
这一次,父亲接过我的作文,表情有些不同寻常,他默默看了好一阵子,先是点头称赞我作文写得生动,紧接着脸色一变说道:“但是,你这篇作文就这样交上去,老师马上要找家长了。”
我知道父亲指的是什么,但仍强词夺理说:“如果我听您的,把姥爷和姥姥换成贫下中农,那我就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
“不诚实,也得改!”父亲表情严肃,不容置疑。
“那……可以把姥爷和姥姥的出身写成贫农吗?”我迟疑地问。
“那可不行!”父亲也顾不得我的承受力了,语气严厉地说,“出身可不能造假,要是学校查出来,问题更严重!”
“那……那我的作文白写了。”我开始抹起眼泪。我流眼泪,并不是想跟父亲“求情”不改作文,而是为我一个多小时热血沸腾的情感投入就要前功尽弃而懊恼。
“抹眼泪有啥用?得想办法,让这篇作文不白写。”父亲考虑了片刻说,“要想让作文不白写,那就把你姥爷换成你爷爷,把你姥姥换成你二奶奶,你爷爷是真正的贫农,与题目要求相符。”(我亲奶奶在我父亲3岁时就已去世,爷爷另娶,继母一直被父亲唤作二娘,被我们唤作二奶奶)
父亲把我的作文草稿本放在小饭桌上,用红钢笔一字一句修改起来,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因为作文里被修改的姥爷和姥姥的笔触很多,红色笔迹星罗棋布。当父亲把改过的作文交到我手上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十足的“大花脸”了。
我虽很有挫败感,但认真誊抄了一遍之后发现,不愧是我最最佩服的父亲,经他修改过的作文确实有着不同凡响的效果!
果然,我的“贫下中农教育了我”这篇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表扬了。
“什么是好作文?这就是好作文,主题明确,表达流畅,以小见大,生动感人。”老师挥动着我的作文本夸奖道,“这篇作文,看得人快要流泪了。”
课堂上,同学们的目光纷纷投向我,我有点羞涩地红了脸,但心里却美滋滋的。老师要求我站起来朗读作文,于是我十分激动地站起来,在这个河南方言占主导的班级里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声朗读了我的作文。下课后,老师让学习委员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让全班同学认真阅读学习。
自己的作文又一次获得“范文”的奖励,这对要强上进的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放学后,我急不可耐一路小跑回家,将这个喜讯带给了父亲。
父亲很为我高兴,鼓励我说:“小三子,继续努力吧,这样下去,你的作文水平会提升很快。”
当我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时候,万没想到,有一件让我彻底崩溃的事情正在不远处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