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四为”之说或“四句教”,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取向首先体现了人应当追求的理想,同时又规定了人的使命,是理想意识和使命意识的统一。
为何提出这个话题?
因为,最近以来,阳明心学受到广泛关注。心学注重个体的自主性以及主体精神的高扬,这对于鼓励创造性的思维,推动社会的变迁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整个社会看来,除了需要注重个体的自主和主体的精神这些方面外,对于个体的社会责任、天下意识,同样也要给予相当的关注。正是在这方面,关学显示出它的内在特点,其民胞物与、为民立命的精神关切,展现了儒学思想的另一面。
《论语.里仁》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细细品味孔子这句话,我们总感到其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人格的尊严,还有一种处世的达观。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要有主体身份建构的内在需要,立心立命,进德修身。
张载之所以提出“为天地立心”,把人置于天、地、人三才之中而言,其深意在于强调人的崇高与伟大,认为人的尊严只能在与天地及其周围世界的联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为天地立心”的主旨在于“立人”,个体道德自觉提高,其行为也获得更高的价值,其精神实质是凸现人在宇宙中的主体性价值和地位。
马、恩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得有规定,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现存的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理想的人格需要与“现存世界的联系”,就是通过时代使命感映照出来。“以身任天下”的知识分子对生民的幸福和疾苦感同身受,他们关心政治、参与社会,为正义、公理鼓与呼!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横渠四句”的终极理想。《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主动追求。
“继绝学”是一种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无论孔子的“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我们从中领会到的,应是对中华文化持有一份温情与敬意,并自觉背负把圣贤经书中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经验、智慧、情感、理念内化到人们心灵,内化到风俗习惯和人伦日用层面的责任。
“太平”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想。《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这或许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这是一种“淑世”情怀,其根本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
冯友兰在《新原人》自序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自期许者也。况我家国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这也应是我辈之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