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记得几年前我刚来简村时,一个人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孤孤单单地选择了一处僻静的角落就在简村安家落户了。
那时,不懂得去点赞别人的文章,也不懂得在简村溜达串门去结实朋友,只是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随意发布些自嗨的碎碎念,直到热情耗尽,便黯然地离开,使得注册已经四年多的账号一片荒芜。
去年年底,故地重游,偶遇了齐齐老师,在她的影响下,我开始重新打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告别往日的碎碎念,我开始思考如何寻找自己的垂直领域,如何构建用户思维,如何多平台布局。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学习和日更后,我也收获了上千个点赞和鼓励,得到几百个友友的关注。
我终于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打算在简村长久定居下去。通过这一个多月的简村生活,我意识到,写作切忌闭门造车,除了多读书多输入外,以下三个方法也会让写作之路更通畅。
1.多看优秀文章,向优秀作者学习
简书里有很多写作高手,每天不乏大量的优质文推陈出新。如果不是用心寻找,想要偶遇,机会还是比较小的。这里分享几个自己总结出来的渠道。
首先,可以关注每日的上榜推文,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上榜,都是因为质量上乘,被有慧眼的文友和伯乐合力推上榜单,读一读这些文章,去看看人家哪里写得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其次,可以关注一些需要审核才能过稿的专题,这些专题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门槛,不会出现水文和凑更。尤其是理事会的一些专题,涵盖了随笔、情感、哲思、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专题里还有很多伯乐推荐的精选文章,非常值得拜读。
凡是在一个领域里能够取得成就的人,都不光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懂得广泛吸取他人经验,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
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一直跟同行保持交流,并关注行业最新动向。他先从难度较低的数学题开始研究,培养自己的能力,最后才挑战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终极难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同样是数学天才少年的刘汉青,梦想着成为第二个陈景润,他也想挑战哥德巴赫猜想。但他的做法是却是隔绝跟外界的一切联系,闭门造车。当一些著名的数学教授指出他研究中的一些错误时,他也视而不见,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最终他沦落成一个低保户,靠救助度日。
我们写作也是一个道理,闭门造车的后果只能是眼界越来越狭隘,成为孤芳自赏的独行侠。
2.适度社交,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了争分夺秒地看书和写文章,疏远了跟朋友的交往和联络。我曾经浅薄地以为,无效的社交只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其实,社交无效还是有效都只是一个功利地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社交帐户,一个是消费账户,用时间购买快乐,储蓄情感,一个是工作账户,用时间来达成利益交换。无论是快乐还是利益,只要是你想要的,那就是有效的。
在社交时,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聚会还是闲谈,只要我们保持对活动和话题的敏感度,说不定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写作素材。
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是取材于一次跟朋友的聊天,朋友随便谈起他在北平时曾经用过一个车夫,那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终还是受穷。这样一次不经意间地闲聊促使了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英国儿童文学《格列佛游记》的构思也是源于作者斯威夫特与朋友的一次聚会,当时在聚会上斯威夫特谈到英国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非常激动,嬉笑怒骂,言辞激烈,之后他便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在童话的奇幻想象中隐含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所以,不存在无效的社交,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在社交上获取素材也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3.动静结合,保持思维的发散性
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卡文,好似面对一个无法跨越的沟壑,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就不要跟自己死磕了,不妨离开书桌,去户外散散步或者做做运动。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脑科学专家指出人的大脑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专注模式,一个是发散模式。专注模式时,思维是理性而连贯的。
当我们写作时,就是沉浸于专注模式中,而卡文让我们的思维在某个节点受阻,导致停滞不前。
这个时候我们要放松大脑,任思维漫步,这样大脑便处于发散模式,这个时候发散思维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灵感也会随之迸发。
所以当写文受阻时,我们可以通过打球、散步、听音乐、跳舞等方式来召唤发散模式。打开房门,走出去,待灵感再现时,回到书桌旁切换回专注模式,继续写作。
总结:写作这条路不是一马平川,一定会遇到坎坷、痛苦和磨难。我们需要保持谦卑好学的心态,既要在独处时保持专注,也要在社交时保持敏感,同时注意动静结合,拥有思维的发散性,让灵感源源不断。
(22年度年度营第8篇,1778字,累计12841字。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8篇1778字,累计12841字。 写作主题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