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好一点,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吗?似乎很显然不是。因为古代哲人曾经说过:人性自私,从出生开始,人就会为自己考虑,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才会流传至今。因为孔融能够跳出自己的所求,将大的梨让给哥哥们。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这个话题呢?
依然从“孔融让梨”说起。小时候,因为不懂得谦让,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故事,懂得利他的道理。但是道理是有时空效应的。孔融让梨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孔融只有五岁,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已经懂得了利他,且没有丝毫的犹豫,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融良好的家教。如果孔融是10岁、15岁、甚至是50岁呢?无论放到五岁之后的哪个节点,似乎故事都没有流传的价值。如果是孔融在同龄朋友间、或者是一群老者间呢?故事似乎也不会是同样的走向。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对自己好点,这个时间要明确,是在自己成家立业后。这个空间可以是自己家,也可以是在工作单位。而对象,不仅是自己还包括自己身处的环境。
一个生活在多个子女的家庭里,孩子有很多美德,但是也会缺失最重要的一项: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比如职场上,同事笑着对你说:我说句话,你不要生气。你是回答它:你直说,我不生气。还是回答:如果你觉得我会生气,就不要说了。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第一种回答,没有理由的,直觉的反应。事实上,很多时候,只要是请求,我在分辨合理与否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答应。这种反应,被很多人成为是“老好人”效应。为什么?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对自己好一点,这个意识是建立自我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等于有了软猬甲,有了保命符。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选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问其原因,有因为作业、成绩、朋友交往、游戏沉迷等等不一而足。任何一个生活的片段,因为收到一点挫折,情绪一激动,就选择了这种简单却不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不过就是忘了对自己好一点。其实十岁左右,我们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对自己好一点是一个基础。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的最低级的需求是安全需求。对自己好一点是每个人最低级的安全需求。宝宝因为要对自己好一点,出生的第一刻会主动寻找妈妈的乳头;孩子因为要对自己好一点,最能够接受父母的教诲;青春期因为要对自己好一点,所以有了各种叛逆的念头。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成长而萌生的行为。即便有时我们没法说清,我们总是用行动代替思想。对自己好一点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让自己实现成长。世界纷纷扰扰,人心变化多端,如何在芸芸众生中发现自我,不过是探寻一条成长之路。这需要建立在对自己好一点的前提。
对自己好一点,是让自己看见自己的价值。你能看见自己,才能看见他人,才能透过他人再看到自己,最后实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好一点,是家人希望送给你的最大礼物,可这一点需要自己顿悟。对自己好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