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章的介绍是意识流小说,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还记得高中有一篇文章是《墙上的斑点》,讲了作者看到墙上的一块斑驳而引发的一连串思维意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意识流。无论老师怎么讲解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看着这篇文章,我的内心独白就是:这是什么鬼?!不过这篇小说却是出人意料的情感细腻。
文章内容很简单,讲了一个女人从十三岁开始暗恋她的邻居——一个风流倜傥的作家,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集。但因为作家风流成性而又健忘,与她相遇几次甚至完成了两次爱的鼓掌,居然没有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一点印象。女人为男人保守精神的忠贞,甚至为他诞下一子,作家却一无所知。在儿子因病去世后,她也被感染了,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在生命结束之际寄了一封信给他,独白了她此生爱他的心路历程。
很惊讶作者作为一个男人,是怎么把女性暗恋的心路历程了解的如此清楚。都说每一个暗恋的人心里有八百台戏,“啊,他看我了,他是不是也在关注我?”“啊,他又冲我笑了。”“唉,他怎么能随便和别的女生打打闹闹呢?难道他不喜欢我了?”······暗恋就像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内心就算飘过了一万字的独白,脸上也只是挂着淡淡的表情。
文中的女人将整个青春都付出给了作家,(莫名想到微博梗“我的青春喂了狗”)她从门洞里偷窥作家的家里;会为他出去旅游暗自神伤;每当隔壁飘来他与女人的欢笑时,她的心如刀割;她像是着了魔,一次次在邻居房前制造偶遇,哪怕要打工到很晚;在作家每年的生日的时候,送上白玫瑰;遇到对自己好的人,却在见到作家之后义无反顾的追随他而去;看着他们俩的孩子,她就像看到了作家的脸······她却从未让作家知道她的情感,甚至在面对作家的时候除了羞涩都没有办法正常表达自己。她反复在信中强调,尽管作家从未记得她,但是她从不埋怨,因为“我爱你,与你无关”,但是对多次的相遇的描述却渗透了缱绻的失落。甚至在他们的孩子病重的时候,她都没有选择求助,她说因为知道他的性格,怕他内心感到愧疚不安。
一方面她的情感非常纯粹,她能够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爱情中,也算是无悔的爱了一场。这样的爱情,在整个时代,似乎非常难以见到,才更加让人觉得珍贵。身边无数的例子都是曾经相爱的人,因为计较彼此的付出而选择分开,小到平常的AA制、大到婚房婚车,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为了一个人放弃了计较的权利,只一心想让他幸福。
但是另一方面,她的情感更深的来源于青春期时候的崇拜,她的生活里从未出现过一个像作家一样英俊、充满朝气却又文采斐然的男人,她便一头栽了进去。很难保证,她如果与作家朝夕相处,看到了作家的缺点,还能够保留这一份毫无瑕疵的情感。又或者说,她没有遇见作家,会不会就选择一个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的人相守一生?每一个暗恋的人,嘴上说无所谓,却何曾不想得到那个人反馈的爱。
祝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双合一”——自己爱也爱自己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