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发现无用功过多,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极少,对学生能力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极少。
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王教授引用魏书生老师针对教科书的两个缺陷“一是使人弄不明白语文书里的‘语文’到底是些啥东西”“二是无从辨清那些东西的性质及关系”而提出可将整册书进行分类的方法,即将语文书中的“语文”知识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了对付它们的办法。
这对于终日苦渡于茫茫题海而未知前方的我们而言,是极大的福音。如能真正让学生明确语文所指的方向,并能够有路可行,课堂就将成为师生的生命场,一切美好都可期待绽放。
“死的东西”主要指学生“记忆的活儿”,“主要是语文知识树里133个‘知识点’。从一册语文书的角度看,再展开为生字、新词、文学常识以及从知识短文、单元分析、书后附录里抽取的语法、修辞、文体等知识,也包括文言文的翻译以及诗文的背诵,它们最终落实到字词句、语修常这种类别的课后练习题。”
从现在的部编版教材来看,知识体系非常清晰。如果按照魏书生老师所说,可将整册书中所有的字词、文学常识、每课书后的语法知识、古诗文的相关内容等进行整理,这些需要学生以记忆为主,属于“死的东西”,教师检测起来也比较容易。
“似死似活的东西”主要指在有限范围内需要一定理解的知识,如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其中涉及到一些应用,一些方法的归纳等,有点像“定理公式”一样,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应用能力,虽可“一次穷尽”,但它们还有“活”的用途、“活”的可能。那么教师就要交给学生打开这些门的钥匙,学生才能寻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最难的是“活的东西”,这是“思维的活儿”,主要与练习相关。部编版的书后习题的编写非常好,很有梯度,有层次,学生围绕这些书后练习进行思考,将语文知识中那些“定理公式”还原到具体的文章之中,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完成这些任务,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目前刷题千道也毫无感觉,非题之过也,乃生之错也,而生之错,缘师之惰。教师思想的惰性、实践的惰性使得语文课目的性不明,知识点不清,就题讲题,类型不分,学生真正学到手的技能寥寥无几,真正记忆的知识又失于准确,而更不要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不过是重复着昨日的故事,无法认清语文的真面当属必然。
在魏书生老师的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王荣生教授在《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学理阐释》一书中将魏书生老师对“教学”的认识概括为两点:将“管理”扩展为“教学”;把“教之法”移交给“生之法”。当学生学会自己备课、讲课、出卷、制定答案、评改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大大增强,高效课堂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