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一个人为什么会是“被迫”或者是“他主”呢?根本原因是没有“与动机”,即一个人没有“我想要”的欲求。没有了欲求,就好比一辆车为有了发动机一样,当然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学业动机”又是“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业动机呢?这一直是一线老师深感头疼、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因为学业动机强的学生不要老师督促都知道主动学习,相反,对于学习动机比较弱的学生,任凭老师怎么“打鸡血”,都是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活成了一个“佛系”青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行为发生的基本心理机制上看,动机是推动学生行为的直接动力。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共同作用下,通过“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形式被引发的,但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情况要复杂得多,有很多因素都共同决定着学生的动力因子。本书无法事无巨细地讲述,只能勾勒一个外在轮廓,画出关键性部位,至于说血肉筋骨嘛,都还需要去描绘和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