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句废话:今天心情大好
水浒传我们肯定是不陌生的。这本名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肯定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他们亲如兄弟,义薄云天,替天行道...而且用官方的解释来说,水浒传的主题似乎是“官逼民反”然而实际上, 要是细读水浒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整本书构造了一个无比庞大的黑暗帝国,在这个帝国里,仅仅有几处几乎不可见的地方闪亮着人性的光辉。
我们先明确一下好汉的定义。用现在的话理解,好汉是一个褒义词。不过放回那个背景,好汉就是平民百姓给罪恶的强盗的代名词。杀人放火者,曰好汉;欺男霸女者,曰好汉;无恶不作者,曰好汉...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所以我的水浒观,也是以百姓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那些畜生身上。
我认为整本书的精华在诏安身上。当一群泯灭人性却发现自己似乎仍然处在底层的可怜虫们,发现自己永远无法撼动顶层的庞然大物的时候,屈服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意义的抗争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因为这不是民族生死存亡问题,谁都不会去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如果我是水浒传里任何一个被所谓“好汉”欺凌的百姓,我自然希望有一天欺凌我的人会死绝。当然结局没有让人失望,相对善良的一部分人得到了安宁的结局,罪魁祸首也在内心极度的痛苦中死去。
名著之所以称为名著,写出来绝不是让人们看书里的打斗情节的,绝不是让人们看着爽的。所以我不会写有关武力的任何东西。而且就本书而言,我狂妄的认为,征讨田虎和王庆是赘余部分。梁山从发展,到聚义、诏安,到征讨辽国过渡,再到写征讨方腊结局,完美一条线。而田虎和王庆,对结局没有任何影响,反倒虚构了大量人物和情节。这二十回合里,都是大量武将单挑和毫无章法的用兵,对整个情节毫无影响,对结尾更是没有丝毫伏笔可言。小子狂妄,出言不逊,还望谅解。
成功的名著,必定有着它极为成功的人物塑造。施老师用大量的情节描写,构造了一个平和的外表,和外表下面波涛汹涌的暗潮。谁才是吃人的恶魔,正面与反面的颠倒,或者根本不存在正面...人善被人欺,说的一点都不假。善良的人都早已被摧残的面目全非,唯一能伸张正义的,可能只有上天降下来让恶魔受尽折磨的灾难。
我第一个想写的人,是李逵。这是我最厌恶的人,或者说是最厌恶的野兽,没有之一。在李逵身上,似乎包含了一个人全部的缺点——自私,懦弱,愚蠢,谄谀,贪婪,欺软怕硬,虚伪;但看不到优点——不要说忠诚,那种忠诚不如说是谄谀。他有的不过是深入灵魂的残忍和暴力,以及连小孩子都骗不过的投机。劫法场的时候,背着宋江杀出法场,如果说这可以理解成“忠诚”的话,那么他接下来“见人就砍”,可以说是残暴到了极致。而且回过头理解所谓的“忠诚”。真正的忠诚,不仅仅会保全宋江的身体,也会保住宋江的“名誉”。但他呢?见人就砍,这已经不再是忠诚了,完全是谄谀、邀功:你看,我多么重情义,在路上所有人都杀了,看到没有,谁都动不了你...这样的人,是在羞辱忠诚这个词。再说虚伪,宋江把他老爹背上梁山的时候,李逵哭唧唧的出来表孝心了“凭什么你的爹就是爹,俺娘就不是娘?”但看看李二少爷的表现,哪里能表现出半点孝顺(第一次放李鬼是李逵办的第一件人事)——李逵的娘在家呆的好好的,非得给人带到山上来。带就带吧,还给老娘一个人扔深山里找水喝。给自己的娘扔在山里一个人出去找水,这种事估计也就李逵干得出来。找完水之后,发现娘被老虎吃了,李逵把一窝老虎都杀了(这也能算是李逵这辈子办的第二件人事吧)但是重点在杀完老虎之后。山下猎户发现老虎被李逵杀了以后,非常高兴,全村子的人就设宴款待李逵——这时候李逵就忘了自己老娘刚死,和人喝的不亦乐乎——多虚伪的孝心。回到山上以后,宋江没看到李逵带老娘回来,说的第一句话也不是“你咋没把娘带回来呢”,而是“你打死四只老虎,如今山寨上多了两条活虎”——多么可笑,多么讽刺。这个谄媚的家伙在宋江眼里的价值可想而知。但毕竟是条好狗,宋江给他的排名也不会太低——天杀星,宋江最终也给他排进了天罡。李逵生平最爱就是屠人满门,连四岁的小衙内都下的了手;和燕青在四柳村“捉鬼”,吃着人家的饭把人家女儿碎尸...这不是天性,这是恶魔。要说恶魔,李逵还有一个特点——欺软怕硬。遇到能打过他的他嬉皮笑脸,低三下四;打不过他的肆意屠杀,如此废物,说他恶魔都是在玷污恶魔。至于帮刘太公找女儿,可能是他唯一良心发现的事?又或者是做样子给燕清看?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更大一些。我这么想一半是因为我对李逵的厌恶,另一半,就是因为李逵杀无辜人家满门眼都不会眨一下,又会在乎人家女儿被抢?不管怎么说,帮刘太公找女儿是李逵一生办过的第三件人事。
这里我没细细讲述李逵的每一件事,因为再“我的水浒观”里,只讲我对人物的大概印象以及缘由,并不会仔细评析每一件事。
李逵是我第一个写的人物,我可能会根据厌恶程度去写梁山每一个“好汉”,写完人物之后,我会把这个黑暗帝国的网络清晰的列出来,但在这个帝国之上,又有一只更庞大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