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受,明明学了很多,但却感觉在原地踏步。
学生时代的我们早出晚归、奋笔疾书,习题册刷了一套又一次,却考不过平时吃喝玩乐样样不落的学霸同学;职场时期的我们每天海绵挤水般的挤出一两个小时出来进行针对性学习,坚持了大半年,看过的书有一摞高,学习的课程一大堆,但却感觉自己跟半年前的自己差别不大。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是我们陷入了“假学习”的学习状态。
那么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将知识内化呢,小编也将为大家介绍自己在用的比较具备实效性的方法。
1、放弃“制定严格学习计划”念头
以前一直以为,想学好一门学科、一个知识模块,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大把的精力在这上面,于是乎制定着严格的学习计划,规划着每日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到头来却发现,知识似乎是学完了,但确实只是学完了,能够内化的东西少之又少。
希望掌握一块知识点的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就犹如我们希望完成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就必须在跑道上不断的跑下去,但问题就出在我们详细的规划上。一个学习计划的制定,本质上是为了将学习切分成一个个细分的模块,让我们阶段性的吸收掌握,但人性本是懒惰的,且执行计划的开始并非在我们所制定好的计划上,而在于我们计划前期的“行动缓冲区”中。
行动的开始是迈出第一步,但如果这第一步超出了自己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在“行动缓冲区”中迈出自己的第一步,以当前自己能适应的节奏开启学习进程,再在前进的过程中,阶段性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长与专注度,这会在增强我们专注力的同时,也让我们学的更轻松。
放弃制定严格学习计划念头,找一个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的方式,就好比健身过程中,健身小白的我刚开始喜欢一次性来一堆的训练,训练后由于肌肉的过分酸胀而连续休息好几天,重复以往,非但没达到健身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而专业的健身则会通过间接性的训练、休息循环,来使自己状态及肌肉的修复处于相匹配的程度,来达到持续健身的效果。适合自己的宽松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书面上制定的标准化的方式更有效。
2、不要迷恋网络打卡
打卡一直是风靡于学习人群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习时长打卡、背单词健身打卡、步数打卡等等,打卡的方式与内容层出不穷,但小编认为,网络打卡用处真的不大,拿小编为例,曾经有过好几次十分迷恋于得到app的学习任务打卡,签到打卡,起初的目的也很单纯,一天一节课、一天听一本书、读15分钟电子书的打卡,并通过签到记录自己连续打卡时长,最后在通过分享社群,收获好友的点赞与支持,企图通过这种“打卡—收获支持—持续打卡—持续收获支持”的正向循环加强自己的学习动力。但知道有一天,结束完一天工作的自己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早已无心学习的我依旧打开了app,通过各种“卡bug”的方式完成了学习打卡任务,虽然同样收获了好友支持与点赞的反馈,但从那时起,我们的学习动机也就发生了改变,将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他人的点赞与支持而学习,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学习很难,但打卡不难,只要完成打卡,就代表我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念头,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将不再为了质量,而是为了数量。且一旦打卡中断,持续坚持所换来的打卡天数也将从0开始重新计算,这样的打击也会让我们丧失从头再来的动力,从而使得自己的学习规划泡汤。
网络的学习打卡,稍不注意便会落为我们对外炫耀的“资本”,变成满足我们虚荣心的工具。但并非说打卡不好,而是如果能将网络打卡转变为纸质打卡,自己制作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打卡日历表,这个日历表的作用只有自己知道,那么就能很好的避免因人性的虚荣与懒惰的作祟而导致的学习动机的偏移。
3、利用好舒适区边缘地带
所谓舒适区边缘地带,即自身“学习舒适区”与“学习困难区”的交汇处。在舒适区内学习,我们通常只会选择我们认知范围内的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收获的新知识并不多;在学习困难区学习,通常都是我们企图掌握一个新领域,而进行全知识盲区的学习,而这种学习会让我们逐渐感到艰难与痛苦,最终成果也不尽人意。
舒适区边缘地带的学习,指学习那些我们能够通过“跳一跳”便能掌握的内容。除此之外,小编认为在该地带的学习,其知识点还应具备与我们已有知识能够形成关联的关系。虽然我们“跳一跳”做了很多笔记、导图,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新知识, 但如果能够实现与自身经历、脑海已有知识相关联,那么我们对这个新内容的认知程度也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对其的记忆度也会得到提高。
“孤立的知识就像沙粒,只有关联才能将其聚沙成塔,形成稳固的知识晶体”。通过大量的关联动作,在宏观程度是加深了我们的肌肉记忆、思维惯性;在微观层面也是通过不断的刺激两个或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产生关联,实现知识链路的互通。
摆脱学习困境,让我们每一步的学习都能得到有效反馈。如果大家也有类似的学习困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小编一起讨论我们各自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