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摘录1
元月十二日:
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其次,是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 。(序)
元月十三日:
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P002)
元月十四日:
我在实践中改进我的教育方法并更新教育内容 :
我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
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在注重发挥“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班级管理上,我进行了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我大胆破除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思想,采用体现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班级法规”,对班级进行“法治”管理。(P005)
元月十五日:
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 。
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法治(注意:包括“法制”,但不仅仅是“法制”)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天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P006-007 )
元月十六日:
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一些基本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三个意识:一个公民意识、一个爱国意识,还有一个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等,则充分表明,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进步的方针”。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P008-009)
元月十七日: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它是民主的教育,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的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
它是“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硬套经济规律,以致把学校办成工厂,把学生当成商品;同时更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它是“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P010)
元月十八日:
爱心和童心
素质教育 ,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
也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的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P011-012)
元月十九日: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
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就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
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P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