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信心是什么

信心并不是一个陌生事物,但是它很抽象,似乎很难被定义。

然而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事物,首先要清晰地定义它。

信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叫,做得到,也就是相信自己或他人能做到某事。

在认知心理学上,这种信念叫做效能预期。

第二个部分叫,会发生,也就是相信做了这件事,期待中的改变就会发生。

在认知心理学里,这叫做结果预期。

而真正的信心,就是把做得到和会发生,这两种信念结合起来。

假如你想减重,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午餐要吃得比平常更健康,就只吃一份沙拉。

做得到的部分,就是在“拷问”你,你对自己坚持吃沙拉有多大的信心?

你可能会想,如果我中午只吃一顿沙拉,餐后可能会很强的空腹感,打开冰箱会想,天哪,不想看到沙拉了。

我不行,我做不到。

这就证明在做得到的部分,你不够有信心。

而会发生的部分就是问,你对吃沙拉能带来减重这件事,有多大的信心?

有的人会觉得,我不管吃多少都会长胖的。

这就是在会发生的部分,不够有信心。

我们把能不能做到,和会不会发生这两类信念进行组合,就会得到四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做不到,不会发生。

假设一个场景。医生告诉你,你血糖有点高了,需要锻炼身体,控制饮食。

你的心思飘到锻炼身体时的辛苦场景,心想,我做不到的;

进而你想起家里有好几个长辈,血糖都挺高,于是你想,锻炼身体有什么用,该得病还是会得的。

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在这种心理机制时,大脑中前扣带回皮层中的动机因素就会下降,这意味着,这个人没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第二种,做不到,会发生。

在这种心理模式下,你相信医生的话,认可锻炼身体对降低血糖有好处,但是你对自己的能力很怀疑。

你想起,自己曾经断断续续锻炼过几次身体,都半途而废了。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这种状态下,脑额叶中部的自我评价系统,会释放让人感到挫败的因素。

因此,你会感觉到羞愧、焦虑。

第三种心理状态,叫做得到,不会发生。

也就是你相信自己可以坚持下来,但是你打心底里知道这没什么用。

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不相信自己行动有结果时,大脑的奖励系统就会发出痛苦的信号。

第四种状态,叫做得到,会发生。

这就是真正有信心的状态。

你相信锻炼身体是有用的,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

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全心投入锻炼,内心渴望成功,每天活力满满。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有信心的状态下,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会增加,这不仅让我们心情愉快,也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你发现没有,在这四种状态里,只有第四种,有信心的状态是真正能促使行动的。

在其他的状态下,大脑会以各种形式释放消极信号,阻碍我们的行动。

信心是“做得到”和“会发生”这两种信念的结合,在有信心的状态下,人会更加愿意采取行动。

了解了这一点,咱们来看一个经典问题,自信和自尊是不是一回事?

自信指的是对自己有信心,也就是大部分时间里,都相信自己做得到,而且自己期待的改变会发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