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师分别从作者简介、“探究—研讨”教学法内容和个人感悟三个方面,为我们剖析了兰本达教授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这本书。
任老师借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反问我们自己,得出我们缺少创造性人才这一结论。而小学科学正是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开始产生兴趣的时候,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明白:我们有责任使科学课富有吸引力。
然后任老师分享了两个自己的教学中的案例:《浮与沉》、《瓶吞鸡蛋的秘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孩子们开“研讨会”的必要性。
通过读这本书,任老师发现了 一个实践起来“时间不够”的问题。那么,如何在40分钟内进行“探究—研讨”法教学呢?任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四种可行的方法供我们参考。
最后,任老师以六年级下册《人的一生》为例说明:为学生提供结构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现在我们在大概念框架下开发资源更能服务于学生,为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提供机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老师通过深度阅读,把书中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与我们现代常见的典型的课例进行比较,与其说对自己的科学教师觉提出了期许,不如说为我们小学科学老师提出了期望——做一个“牵着蜗牛去旅行”的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静待花开。
最后,王传丽老师进行了总结,周晓静老师进行了点评。周老师说,同样的书,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交流,就会产生思维的碰撞。相信今晚思维碰撞的火花,必将点亮在以后的科学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