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回顾:
本学期Unit 6的核心语法项目是现在进行时,这是学生们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这一时态。他们需要掌握其“be + V-ing”的结构,并理解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基本含义。然而,本单元的第二个故事巧妙地将新学的现在进行时与已学过的一般现在时融合在同一个对话情境中。这虽然创造了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却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预料之中的挑战:学生们在两种时态的使用上出现了明显的混淆。
问题呈现与分析:
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学生的混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混淆:“丢be动词”或“乱加ing”
典型错误:He watching TV. (丢失be动词) 或 He is watch TV every day. (在一般现在时中误加be动词和ing)。
原因分析: 学生对现在进行时“be + V-ing”的整体结构框架尚未牢固建立。他们可能将“-ing”视为唯一的标志,而忽略了其与be动词不可分割的“伴侣关系”。反之,当他们想表达习惯性动作时,新学的“is/are”又会干扰其思维,导致在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中,出现“is”和“-s”并存的双重谓语错误。
意义混淆:“正在做”与“总是做”分不清
在描述故事场景时,学生无法根据上下文准确选择时态。例如,故事中既有“Polly is talking on the phone.”(波莉正在打电话)的当下情景,也有“She often chats with her friends.”(她经常和朋友聊天)的习惯描述。
原因分析: 学生对于两种时态的核心概念——“时间焦点”理解不透。现在进行时关注的是“此刻”(at the moment),是动态的、暂时的;而一般现在时关注的是“常态”(usually, often, every day),是静态的、反复的。当两种情境交织在一起时,学生缺乏一个清晰的“决策依据”来判断该用哪一种。
我的教学策略调整与改进: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意识到必须采取更直观、更具对比性的教学策略,在“动”与“常”之间为他们架设一座理解的桥梁。
强化结构对比,建立“公式化”印象
我设计了一个对比表格,将两种时态并置:
时态结构关键词例句
一般现在时主语 + 动词原形/V-soften, usually, every day, alwaysHe plays football every day.
现在进行时主语 + am/is/are + V-ingnow, at the moment, Look! Listen!He is playing football now.
通过反复的机械性操练和口头替换练习,让学生先对两种结构的“外形”产生肌肉记忆。
创设情境,凸显“时间焦点”
我利用图片和动作来制造强烈对比。例如,展示一张一个人跑步的图片。
情境一(常态): 指着图片说:“He runs every morning. It's his habit.” 并引导学生跟读。
情境二(此刻): 我做看表的动作,并说:“Look! It's 7 a.m. now. He is running at the moment.”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习惯”与“此刻正在发生”的区别。
在故事教学中,我会停下来,指着插图问:“What is Polly doing NOW?” 和 “What does Polly often do?”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选择正确的时态。
利用视觉与动作辅助理解
我将两种时态与不同的手势绑定:
一般现在时: 双手在身前平稳地划动,像一条直线,表示“常态、习惯”。
现在进行时: 一只手手指不断点动另一只手的手掌,表示“此刻、正在进行”。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用手势提示,他们也能用手势来辅助自己思考,将抽象的语法概念具体化。
设计“时态判断”专项练习
我设计了一些包含两种时态的混合练习题,例如:
看图写句子(图中同时包含人物的习惯和正在做的动作)。
选词填空(同时提供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选项)。
改写句子(将一种时态在特定语境下改写为另一种时态)。
总结与展望:
学生对于新、旧时态的混淆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这恰恰说明他们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语法体系。作为教师,我的任务不是回避这种混淆,而是预见它,并通过清晰的对比、直观的情境和针对性的练习,引导他们走出迷雾。
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我将继续强化这两种时态的对比运用,并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对话中大胆使用。我相信,当学生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并准确运用“He plays”和“He is playing”时,他们不仅是掌握了一个语法点,更是向英语思维的建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