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八年,去年接手七年级新教材时,我这位老教师却犯了难。尤其是面对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这三个基础语法点,按以往经验设计的教学方案,总显得和新教材“水土不服”——学生课堂上好像听懂了,课后做题却频频混淆时态用法。直到读完张爱军老师的《备课专业化》,我才明白,不是经验不管用了,而是备课需要跟着教材变化、学生特点“与时俱进”,这本书用平实的道理,给了我新教材语法教学的“破局思路”。
书中反复强调的“以教材核心目标为锚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对新教材的理解。张爱军老师说:“备课不是对着知识点‘照本宣科’,而是要吃透教材编排逻辑,知道每个知识点要解决学生什么问题。”过去教旧教材时,我习惯把三个时态拆分成独立模块,逐个讲解规则、背诵口诀;但新教材更注重“情境中用语法”,比如把一般现在时和“日常作息”结合,现在进行时融入“校园活动”场景,一般过去时关联“周末经历”话题。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备“一般现在时”时,不再先讲“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变化”,而是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作息表,从他们写的句子里挑出“he get up”“she play basketball”这类错误,带着问题去讲语法规则,学生听得比以前认真多了,还会主动说“原来这个变化是为了让句子更准确”。
“学情分析要精准到‘具体问题’”,这一点让我在时态教学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张爱军老师举了个例子,说一位老师备课时会提前让学生做“前置小练习”,从错误中找教学重点,而不是凭经验判断。这提醒了我,新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时态的认知还停留在“简单句子”层面,比如知道“now”用现在进行时,却分不清“often”和“every day”在一般现在时里的用法差异。于是我在备“现在进行时”前,设计了5道情景选择题,发现有一半学生混淆了“Look! He is running”和“He often runs”的时态标志词。课堂上,我就用“校园运动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边看边说“正在发生的事”和“经常发生的事”,再对比两种句子的结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be动词+ing”和“动词原形/三单”的区别,课后作业里相关错误减少了大半。
最让我受益的,是书中关于“语法教学要‘用’大于‘记’”的观点。张爱军老师说,初中语法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语境中会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规则。过去教一般过去时时,我总让学生背诵“动词过去式变化表”,效果却不理想;现在,我按书中说的“任务驱动”思路备课,给学生布置“我的周末vlog”任务:让他们用手机拍一段周末活动视频,配上英语解说,必须用到“last weekend”“yesterday”等时间标志词和对应的过去式动词。课堂上,学生一边展示视频一边讲解,比如“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and flew a kite”,不仅自然掌握了过去式用法,还主动问我“‘骑自行车’的过去式是rode吗”。这种“在做事中用语法”的方式,比单纯的背诵有趣多了,学生也记得更牢。
合上书,我觉得《备课专业化》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备课模板,而是一种“灵活应变”的教学思维。作为教龄十八年的教师,既要用好积累的经验,更要跟着新教材、新学生调整备课思路。现在备这三个时态课时,我总会先问自己:“新教材想让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学会什么?”“现在的学生更容易在哪个环节卡壳?”带着这些思考,课堂上的“听不懂”“不会用”少了,学生愿意主动用英语描述生活了。对我而言,这就是“专业备课”的意义——让老经验适配新需求,让语法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规则记忆,而是学生能用、会用的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