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是對很多事情都漠不關心的人,他本身沒有什麼價值理想。
- 老闆要外派他到巴黎,他沒有覺得年輕人應該要去巴黎見見世面的應然。
- 接納他的女友問他要不要結婚,他也是可有可無,不關心對方的心願,也不在意結婚的意義。
他做事也沒有價值判斷。
- 一名可能是皮條客的鄰居要跟他來往,他覺得對方算有善意,也並不拒絕。
- 往來不密切的鄰居懷疑被女友戴綠帽,決心用暴力教訓女友,他也跟著參與。
- 人家女友弟弟來報仇,他也被拉著過去。
不是正義感,只是他對事事漠不關心,偶然恰巧有機遇,事情就發生了。漠然的性格推至極端,他甚至只因為太陽熱暈了他的頭,他就過當防衛,在衝突的場景下開槍殺人,還出於沒什麼理由的理由,朝著屍體多開四槍。他跟這個人明明沒有人恩怨。
這樣一個人,很挑戰一般讀者的價值觀,因為一般人做事都還是服從一種禮教、社會文化規約或以局外人一書的成書背景來說,服從於宗教規範的。像他這樣如同生化分子一般,隨著物理作用飄移,讓人感到非我族類。
這樣的人有個好處是,他會回應生存所需,一點不存幻想,十分務實。
- 他會合理安排自己作息時間,正常上下班,為了糊口,好好做好一分工作。
- 他跟媽媽關係不冷不熱,再加上他自己經濟條件不特別寬裕,所以他也不堅持跟媽媽同住,把媽媽送往政府補貼的養老機構,讓媽媽有比較好的物質條件和其他老人友伴。
他也因為陌然於價值觀之外––是一名「局外人」,有時候顯得超然客觀。
- 他看到對方控訴律師如何用不相干的邏輯把他至於死地。
- 他看到己方辯護也只是在對抗對方邏輯,並沒有在替他這個人本身說話。
- 他看到牧師自己不能面對死亡的恐懼,而強要將自己的逃避手段,即,對來世的信仰寄託在他身上。
非局外人不能如此,在攸關自己死亡的判決上、在面對自己即將終結的生命前,還像個局外人一般冷靜,所以他看得清楚。
局外人他不寄託於未來、幻想、理想、夢想,也不緬懷過去、回憶、悔恨,而是適應當下的情景,以他現有的為有,讓環境成為習慣,所以展現驚人的生存能力。
- 他在監獄裡就是看著牆壁和光影,習慣日子的樣子:被剝奪行動的自由,他就不眷念過去的自由;被剝奪抽菸的嗜好,他就戒菸,也不以此為苦。
- 在確認將被行刑的那個晚上,他一分一秒感受聲音和時間的流動。他知道此生即將結束,同時自忖,已經準備好再活一生。
他像個生理正常的人一樣,能活在感官當下。
- 他是個喜歡泡水的人,當他還沒被送進監獄之前,他曾好好感受海水的滋味。
- 他也喜歡他那跟他一起游泳的女友、著迷於她的漂亮和髮絲。書中有幾處借他之眼描繪的他女友,都讓人十足感受到憧憬與悸動。
或許是這一些人性的成分,讓人在感受到他怪異、沒同情心、麻木無所謂的同時,又感覺他一絲叛逆的可愛,和他或許得讚揚的獨立思考能力。
12/3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