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麦场就想起父亲,就想起父亲在麦场上劳作的身影。
麦场,顾名思义就是打麦子的地方,当然也用来打别的粮食。小的大概二三十平米,大的有四五百平米。
(一)夏麦场
压麦场
麦场一般是三四家共用一个,每到初夏,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几家人就要凑在一起,把麦场压一下。因为麦场说白了就是一块比较平整的土地而已,冬春不使用的时候,因为雨雪,土就会松软,使用使用之前要麦场压平整。
碌碡
碌碡就是压麦场的工具。简单说就是大石磙子。碌碡使用之前先要套上碌碡格子,一般是木头做的,因为木头成本比较低,也有用铁管焊的,极少。
真正的压麦场
真正压麦场之前需要洒水,当然如果正好赶上下点小雨,那就不用洒水了。然后铺上一层陈年的麦秸,预防土沾到碌碡上。然后套上牛,用弯钩把牛套和碌碡格子连起来,人站在麦场的中间,牵着绳子,让牛拉着碌碡像拉磨一样,一圈一圈把麦场压平,压实。
割麦子
小时候的麦子都是人工用镰刀收割的,然后用牛拉车或者人拉车拉到麦场。在麦场用脱粒机脱粒,那时候的脱粒机只能实现麦子从麦秸上脱粒,脱粒后麦糠、麦芒还有麦粒混在一起。
扬场
脱粒完成后,就把麦秸清在麦场边。开始用簸箕扬场,扬场是技术活。一般都是父亲来做,一簸箕一簸箕的麦粒被高高扬起,麦糠被风吹走,麦粒落地形成一条麦粒堆成的山脉。收获的喜悦,在父亲麦色的脸上。然后麦子装袋,拉回家,晒在房上。此后一年的白面馒头,面条,烙饼,饺子等等都指望着这些麦子。
麦秸垛
最后麦秸被整齐的堆在场边,锥形,像是粮仓一样,顶上糊上泥。防止雨水把麦秸打湿。麦秸可以用来引火,可以和泥,给牲畜垫窝,沤肥。也有的散乱的一堆,那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麦秸堆上打滚、翻跟头、摔跤,搭房子,其乐无穷。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麦场除了孩子们玩,几乎没什么用,直到秋收。
(二)秋麦场
秋天的麦场主要用来,压黄豆,压谷子。
黄豆收割回来,平铺在麦场上,如同压麦场一样,套上牛,拉着碌碡,黄豆荚在一遍又一遍的压力下,爆开。用叉子清走黄豆秸,地上就是金灿灿的黄豆连同一些黄豆荚黄豆叶子的碎屑,过筛子,过簸箕,然后装袋回家,房上晾晒。留下过年做豆腐的,剩下的全部卖钱。
谷子相对麻烦,收割回来的谷子是带谷秸的,要在麦场掐谷穗,就是把谷穗割下来。一般是把镰刀倒放在麦场上,用一块大石头压住镰刀柄,刀尖向上,然后一手持谷秸,一手持谷穗,三五株一把,割完以后,谷穗平摊,开始压谷穗,压完以后,过筛子,清除谷糠,留下谷子,在碾坊碾成小米,做粥,做年糕,剩余的卖钱。
(三)冬麦场
冬天的麦场,除了三五的麦秸垛,积雪,没有记忆,就是空旷。
(四)春麦场
从正月开始,麦场是半大孩子学骑自行车的场所。以二八自行车为主,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刚开始学的时候都有家长陪同,甚至给扶自行车。我也是十岁的时候开始学骑自行车的,后刚刚学会不久,自己一个人骑,结果不小心摔倒,左胳膊摔骨折了,这是麦场留给我的最不愉快的记忆。
(五)麦场的其他作用
婚丧嫁娶,没有场地的时候,也会在麦场放电影,唱戏,歌舞表演,甚至坐席吃饭。
(六)麦场退出历史舞台
2000年以后,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种地不再是养家糊口的主要选择,另外收割机也开始普及,麦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在我们这里农作物还是以玉米、小麦为主。别的作物极少,像黄豆、谷子、芝麻等可以在自家院子里或是房上进行最后的脱粒、晾晒等。于是共用麦场的各家都把麦场平均分配,有的当成了菜园,有的当成了地,种上粮食,有的则直接荒废了。
(七)我家的麦场
我家使用的那个麦场原来是三家共用的,后来分成三份,我家抓阄抓到挨着路边的三分之一,最早的时候,父亲用来种玉米。后来父亲病逝,我和弟弟都不在家,母亲年纪大了,也就荒废了。前些日子回老家,听说村里计划拓宽路面,要占用我家的部分。
唉,没有麦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