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于鲁成公四年夏天去世的臧孙许(宣叔),是臧氏继执政二十七年之久的臧文仲之后出现的又一位贤臣。其子臧孙纥(武仲)在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受孟氏排挤流亡齐国之际,曾经派人给鲁国君臣带口信:
……臧孙如防,使来告曰:“……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敢不辟邑……(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也即提请诸卿、大夫一定要鉴于“二勋”所建立的功业,仍然让臧氏族人能够守“先祀”。这个“二勋”就分别指臧孙辰(文仲)和臧孙许(宣叔)。
具体来说,臧孙辰之“勋”主要指僖公二十七年(前634)以楚师伐齐攻取榖邑之战。虽然期间楚师是关键的战斗力,且鲁僖公是名义上的联军统帅,但是晋人在春秋末期回顾此事时(前471)明确指出臧文仲才是临阵指挥的主帅:
……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穀。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同样,晋人也指出了另一“勋”就是指臧孙许参与指挥的“鞌之战”(前589)击败齐师,并一度夺回了“汶阳之田”。不过臧孙许并非战场的主帅,而是作为大司马协助季孙指挥鲁师,且鲁师也不过是追随晋师作战而已。臧文仲、宣叔之前的臧僖伯、哀伯、伯瓶三世都没能够取得这样的军事成就,所以臧武仲后来只提到了“二勋”。
拥有如是武勋的臧宣叔,其本人并非臧文仲之嫡长子,而只是诸“叔”之一,也即其比较年幼的一个儿子。这主要是由于臧文仲高寿,享年接近八十岁,其诸年长儿子可能早已去世,或者年迈不适宜出仕,只得在幼子之中择贤者为卿。即便如此,臧孙许进入卿列之时恐怕起码也已经是而立之年。臧孙许在卿序之中的成长轨迹如下表:
如表所示,臧孙许于其父臧文仲去世的当年即文公十年(前617)递补而拥有卿位,直至其于成公四年(前587)去世,前后任卿三十年整,其履历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尽管臧文仲长期担任上卿,且臧孙许可能在任卿之前已经有多年大夫履历,但是由于臧孙父子一贯的温和性格,其并没有如同公孙归父或后来的季武子那样,直接越级成为司马或者拥有其他高阶卿位,而是从大行人做起,之后一步步登为司寇、司空直至司马。可能由于臧孙许出道时已经有一定年纪的缘故,其最终没能熬过比他出道更早的季孙行父而止步于大司马。
臧孙早年的大行人经历寂寂无闻,不过很快在文公十八年(前609)的公子遂“杀嫡立庶”之中经受了考验,接过了季孙行父的司寇之位而拥有“军行”,同时保持了足够的稳重而没有受到公子遂的猜忌;同样在这一年底,还配合季文子上演了“驱逐莒太子仆”一幕,力图证明自己仍然不失为“奉法循礼”的干臣。
宣公五年(前604)随着叔孙得臣去世,臧孙许又登一位成为司空。而其再次出名则在宣公十八年(前591)“驱逐东门氏”事件中,臧孙一度面对季文子对公孙归父的欲加之罪拍案而起,不过意识到必须牺牲东门氏以向晋国表达忠心之后,只好提出“许请去之”。
随着公孙归父的流亡,臧孙随之登位而迎来了其一生的高光时刻:盟晋侯于赤棘,积极组织备战加强防御,如晋寻求郤克支持,以司马身份参与指挥“鞌之战”,直到最终重夺“汶阳之田”。
不过臧氏最终没能胜过季氏,根本的问题仍在于臧文仲没能充分利用好自己作为上卿的二十七年里充分培育“孝族”的势力,导致先后被“庄族”、“桓族”压过一头。试想臧孙许如同其父一般长寿而熬到季文子去世,其后臧孙纥恐怕仍然不是孟氏、叔孙氏的对手,除了自身性格敦厚温和以外,根本来说就是孤立无援,其同族之郈氏、展氏当时也再无能人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臧孙许在大司马任上辞世之后,其子臧孙纥(武仲)并没能立即进入“卿序”,而是推迟至成公十七年(前574)公孙婴齐去世之后才得以登卿。考虑到臧孙许的年龄,此当其子的年龄和资历无关,而是基于各个公族之间的利益平衡。不过考虑到臧孙许对仲孙蔑曾经的拔擢,在成公四年到十七年间,很有可能安排臧孙纥作为大司马的助手少司马进行历练,此将为臧孙许积累功勋直到十二年后接任“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