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童话魅力,提高文化自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准确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体会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的习惯,借助问题清单学会提问。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五粒豌豆在成长过程中的美好时刻,认识到第五粒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同角度”,二是“提出问题”。作为单元开篇,本篇文本承载的任务是提问的切入视角,即“全文和部分”,亦是“整体和局部”。

关注文本特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共有24个自然段,1600余字,属于第二学段中的长文。因此,这篇童话故事不适合逐句逐段理解剖析,而应该从整体着手解决问题,十分符合用来训练学生对故事发展脉络以及某些具体情节进行提问的教学。

关注策略衔接: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编排和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测”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自我阅读的意识和阅读的基本能力,是相对于“预测”一种更为理性、更高阶层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目标与课标第二学段“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一致。

关注任务支架:课前导语“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课后练习一“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相较于导语提示,要求更高。课后练习二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小组问题清单,并要求仿照样子对问题进行整理,说说自己的发现。清单中的三个问题隐含了两个提问的角度,旁边的泡泡给予提示,正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针对“课文整体和某一部分内容”提问的方法。教材中的各类“支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抓手。

教学目标

1.认识“豌、僵”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5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8个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整理问题清单,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交流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篇童话故事很感兴趣,提问的角度更加广泛,并在对比阅读中,理清了五粒豌豆的愿望与命运,同时对第五粒豌豆的命运也更加感兴趣。但在通过朗读来表现,通过揣摩心理活动来感悟语句的含义等方面做得不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