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读书笔记之《逻辑的力量》
今天为我阅读的书叫《逻辑的力量》。
听到这个名字,你大概会想,这是一本讲逻辑思考、推理方法的工具书吧?
没错,这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要是仅此而已的话,我不会推荐它。
因为这样的书实在太多了,如果再来一本,无非是重复逻辑的“三段论”、逻辑的“四定律”、怎么辨别逻辑谬误等方法和套路,不会有新的启发。这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新意呢?
简单地说,它不仅展示逻辑的力量,也强调逻辑的局限;它认为要想正确运用逻辑的力量,必须知道逻辑的局限;并且因为这种局限性,我们要把逻辑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么说好像有点空泛,咱们来看两个例子。
打个比方,有一家两口子吵架。妻子说:“你从来不打扫房间!”丈夫说:“你胡说!上个月我就打扫过!”妻子又说:“你总是把厨房弄得一团糟!”丈夫又说:“我刚去厨房倒了一盆水,你去看厨房是一团糟吗?”
我们站在旁观的角度看,多半是这位妻子的说法有漏洞,而丈夫说的是实情。
但是这位丈夫的回应合适吗?
它有助于解决问题吗?
显然不。因为它仅仅追求事实与逻辑的准确,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再打个比方,现代社会通常认为,宽容不同的文化,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但问题是,如果某种文化不主张宽容,而是倾向专制,社会是否要宽容这种“不宽容文化”呢?
我们无论说是或不是,都会陷入矛盾的困境。这就是悖论。因为悖论,人们很多时候无法靠逻辑作出明确的判断,只能靠经验或直觉来作选择。
可见,逻辑是有局限的。而这本书的特点是正视逻辑的局限性,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郑乐隽,是一位在英国长大的女性华裔数学家。
她曾在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尼斯大学任教,并花大量时间从事科普写作,还入选了英国《卫报》评选的“科学与自然”类新锐作家排行榜。
她是一位爱好广泛、关注社会问题的优秀跨界学者。
她写这本书,有一定的社会针对性。要知道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舆论越来越受人们情感和信仰的影响,而事实显得没那么重要。
网络上充满各种冷嘲热讽和人身攻击,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党”耸人听闻,极端的观点大行其道。让人不禁担忧:社会是否丧失了理智?逻辑是否走向了没落?人们的观点是否注定要极端分裂、远离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本书来重申逻辑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正视它的局限性。
她在书中分析了性别歧视、种族主义、虚假新闻等社会问题,同时指出,逻辑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能理清讨论问题的思路。并且逻辑与情感不是敌人,我们应该用情感支撑逻辑,用逻辑理解情感,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真实社会中有效地使用逻辑。
所以这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叫作《逻辑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