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近来陆续有人离职,大都是失望而去的。人事变化自然引来不少人在私底下议论,离开这体制是如何逍遥自在,或者发展得更好云云。议论得多了,象是死水潭里扔了几颗小石头,有点微澜。
有领导鼻子颇灵,认为这种气氛不正面,想要纠偏,于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吼了起来:“同志们,活在当下啊。”应者寥寥,好尴尬。这让我猛然想起千字营里提到过的一句话:可怕的是你庸庸碌碌过一生,还骗自己平淡从容才是真。大致这个意思。中国人说话就是喜欢正说反说合起来说,看自己怎么理解了。比起活在当下这种毒鸡汤,正巧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疾呼让人“活在未来,重新认识生活的根基”,意思和后一句还有些近似,我更喜欢一些。
今天听新闻,工信部副部长日前表示,已经启动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的研究。这应该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家里的汽油车会变成新能源车、飞行汽车,或者根本不需要再买新车,直接全社会共享汽车了。还有,去年的新闻,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计划于2024年发射载人航天器,并可能于2025年抵达火星。还是他,今年7月表示人类应该在月球建立基地。看到了?所有这些,都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如果10年之后,我还和现在这样,在这个地方干着同样的活儿,我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了。
关注人类发展趋势,充其量也就算是“关注未来”,如何“活在未来”呢?还是应该把目光从外转而向内吧。以下是我想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路径。
1.放弃一些安全感。
成年人也需要安全感,但时时刻刻被安全感包围,只能让人困于“永恒的当下”。体制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安全感的地方,超稳定结构同时也意味着进步非常缓慢。经年不变的工作内容和评价体系,总是沉醉于“地下组织部”小道消息的同事圈,最消磨岁月。想要走到外头,走到前头,非打破身处这种环境的惯性不可,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想象未来的自己,这应该是第一步。
2.试着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出创见。
创见不是给未来做计划,而是全新的自我要求。年度计划我年年都做,太细碎,太容易被淹没。创见是脱离自己现有的基础处境,对未来的自己进行预测。“今后我要去美国。”这只是计划。“今后我要在美国和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讨论一下中美俄关系。”这也许能算得上一种预测了。
3.不仅想,而且慢慢做。
再远的未来也是从今开始,这个道理实在不需要论证了。不要让自己觉得太安逸,为自己提出一个希望实现的座标,余下的就是慢慢去做。
(我觉得,每天写一千字,是个蛮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