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㉕-4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冉求、公西华出去了。曾皙留了下来。曾皙说:三位同学所讲的话怎么样?孔夫子说,不过是各自在讲自己的志向。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因为子路在说完他的理想之后,孔夫子微微一笑。这时候曾皙问了,为什么在子路讲完他的志向之后,您笑了呢?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夫子说,子路的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外有战争,内忧饥贫的忧患。子路的志向是要治理一个这样的国家。孔夫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想要治理一个这样的国家,是要以礼治国的。而子路讲的话,如此的不谦虚,是故我笑他。他笑的不是子路的志向和理想,笑的是他不谦逊的态度。这种不谦逊的态度和能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是相违背的。治理这个国家靠的是礼,而出言如此的不谦逊,他怎么能治理好这样的一个国家呢,所以孔夫子笑了笑。因为和弟子们是闲谈,聊各自的志向,所以孔夫子并没有加以说明,只是听到子路这里笑了一下。
我们再来重点延伸为国以礼这四个字,治理一个国家要靠礼乐治国的。礼乐再延伸开来讲,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懂得修身为本,修仁、义、礼、智、信。我们有这些仁、义、礼、智、信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如果出言是如此的不谦逊,怎么可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呢?
我们往生活中来延伸,带一个团队,管理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首先我们要懂得修身为本,以仁、义、礼、智、信来带好一个团队。如果我们不是讲礼的,不是谦逊的,内在的仁德如果是不够的,我们怎么可能带好一个很大的团队呢。如果我们做一个小的事情,小的生意,靠自己的才能就可以了。比如子路以政事著称,他是有带兵打仗的才能,但是想治理好一个大的国家,不仅仅是有才能就够的。你只会带兵打仗怎么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就像我们说一个公司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只是有某一方面的能力,你怎么可能管理好一个这么大的团队或是一个企业呢?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小事靠才,大事靠德。我们想做成一件小事情,只要有才能,只要踏实肯干就可以了。但是要想做成一件大的事情,是一定要靠德行的。
我们《大学》讲,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个君子一定要先修自己的德行,当有了德行以后才有人愿意跟随我们。有人愿意跟随,才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领域。有了自己的领域自然就可以生财,有财此有用。这时候得到的财,还是用来修德的,所以它是一个循环的规律。
这里孔夫子就笑了。为国以礼,把礼延伸开来就是修身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它是相违背的,是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光是治理一个国家,即使我们在一个家庭中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这个人只是有一些才能或者只是会赚钱,在一个家庭当中同样也不服众。如果我们自己是没有德行的没有礼的,别人也不会愿意心悦诚服地去听我们的话。尤其是在一个大的家庭,说兄弟姐妹比较多,这个家族当中,一定是有一个人是有德行的,他是有威望的,这个时候才能齐好一个家。
我们在外面交朋友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有才能,别人可能佩服我们的能力。但并不会认可我们这个人。所以在生活当中无论是想要齐家还是治国,或者是做一个企业,做一个生意,或者是交朋友都一样,都要以修身为本。修身当中就包含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尤其我们有大的志向和理想的人,一定要修自己的德,修自己的仁,修自己的道,让自己合于道,修自己的礼,一定是谦逊的让他人接受的,大家都舒服的状态,我们才可能做更大的事情。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个时候曾皙又问了,难道冉求说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情吗?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能说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不是治国之道呢?这句话在肯定的说,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也是在治理一个国家。这个时候曾皙又问了,唯赤则非邦也与?难道赤说的不是治理国家之事吗?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祭祀之事,诸侯之间的会盟,除了诸侯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达到这个标准呢?所以也是在说,赤说的也是治理国家之事。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还有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大呢?所以这句话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在说,赤说的虽然是小事,但同样是治国之道。他只是在自谦,自称为小。如果达到这个水平的人还是小,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呢?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子路,千乘之国,这是治国之道;冉求,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同样是治国之道;公西华,宗庙会同,同样是治国之道。哪一个又不是治国之道呢?所以孔夫子只有在子路那里笑了一下,并不是笑他们志向的大或小,而是在笑子路的这种态度。想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如果言语不懂得谦逊,怎么能治理好呢?所以理想和志向在孔夫子这里并没有大小之分,而他看的是每个人的言语。言语背后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他们谈的是志向,到了曾皙这里,孔夫子表示了赞同和认同,吾与点也,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
曾皙所描绘的是天下大同的状态,是一种无我和无私的状态。我希望人们的都能够达到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也愿意为这样的状态去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这里说到的也正是孔夫子的理想和志向。孔夫子说天下大同,天下归仁。人人都可以学习道、德、仁、义、礼。人人都可以推行周礼,践行大道,都懂得去修身,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孔夫子一生的理想。曾经在鲁国做官,后来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到了晚年回到鲁国,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撰《春秋》,还是在实现这种天下大同的理想。无论从年轻时的从政,还是周游列国,还是到了晚年做文化的传承,心中的理想一直都没有变。希望人们都可以学习文化,希望人们可以学习周礼,这一生都在推行大道。
到了今天的我们,学习孔夫子身上的精神。我们每个人可以共同的去努力,可以实现天下大同,天下归仁的理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帮助身边的人,都可以来修正自身。当我们懂得修身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仁、有义、有德、有礼。当我们有了内在的这些品质,就可以亲民去帮助他人,让他人也变得有仁、有德、守道、合乎礼。
这个时候我们的想法,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理想,并不在自身。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变得更好。这个时候我们无论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又何来大小之分呢。我们做医生的,如果学习了儒家的文化,懂得修身之道,践行着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们就可以用医术去帮助更多的人;做老师的人,如果懂得了儒家的文化,懂得修身之道,就可以让自己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如果我们是做生意的,学习了儒家文化,懂得修身之道,就可以用自己的生意,去帮助更多的员工,帮助更多的消费者。所以无论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其实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我们心中有这样的志向,去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何来大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