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如何短教?
——为用而教、为问题而教。
《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两篇课文都是初一年级最长的课文了,如何教起来让学生感受即轻松又学有所获,那么首先要研究学生最需要什么,而不是课文里面有什么,如果依照教学参考书,你就会发现,这两篇课文中有太多太多的内容可以教给学生,但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用这两篇课文最能解决学生什么问题,这才是备课教学的真正出发点。
课文只是个例子,我们要用这个例子,解决学生最需要的问题。
我们学生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一是生字词的积累,显然这是一个绝对无法回避的问题,初一阶段正是大量积累词汇量的时候,同时日常各种小测、考试,都会涉及字音、字形、词语运用这类的题型,所以字词教学必须抓。
二是近期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不围绕标题开门见山地表达,常常是绕了一个大圈才开始自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做一个铺垫,这大概是小学时候背诵范文学来的,于是他们常常给自己的作文开关截图一个高高长长的帽子,不伦不类,而且在该进入正题时仍然是绕着圈子说话,这说明学生详略安排的能力很差,不会突出中心表达。
三是学生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时,常常过于粗疏,不细致,不生动,缺乏细节表达的能力。而这两篇文章叙述的事件都很简单,但是内容都都很长,里面一定有大量的细节刻画的文字、大量铺垫性的内容进行“凑字数”,正好可教学生,哪些“凑字数”的方法可取,哪些不可取,尤其是对于自己考场要求600字的写人写事的考场作文,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学到什么?
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做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一、生字词梳理与积累
二、压缩改写两篇2000多字的长文为700字左右的小短文,文章改写后必须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题。也就是说,教这两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目前存在的最突出的写作问题。为问题而教!
三、其它内容一律不教。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详细写了第一次见面,牧羊人的性格形象精神品质也在第一次见面中全部呈现,故我们只带领学生学习第一次见面,后面内容为自读。
学习要求: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即前12段,紧扣标题“植树的牧羊人”,对前12段进行大胆删减压缩调整,以力求突出文章核心内容:牧羊人---植树。核心之外的内容都可以考虑删除或压缩。
学生对这一要求首先非常惊奇,因为他们整个小学阶段,老师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就是:要完全相信课本,相信老师,课本是不是会错的,老师是不会错的。但现在却让他们删改课本,学生对此表示“震惊”,进而兴奋。
在具体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逐段逐句删改,在删改中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内容是不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第二段的大量铺垫语段,完全可以删除,直到第三段的结尾处才出现了核心人物——牧羊人,于是其他信息完全可以删除;也可引导学生讨论第一段是否删除,学生多数认为可以暂时保留,因为第一段是揭示意义的一段;第4段可以压缩,第6、7、8、9、10段中,凡是写到“我”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删除,第11段只保留一部分内容可以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把第一段调整到结尾更好。
经过师生一起讨论,于是一篇不过超过700字的考场版 植树的牧羊人(655字)便呈现了出来:
那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第二天,我们沿着山路,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一个人如果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我打心底里佩服这位牧羊人。
修改完成后,让学生读几篇,谈谈这篇文章的优点。再谈谈与原文的比较。
这样的处理,我想学生更有收获。
结合本文所获得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一起删改《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将全文改写成700字左右,标题改为《悬崖上的一课》。课文是2190多字,课本也是节选,原文是2900多字,也就是说在入选课本时,编书人已经做了删改,我们再更进一步的删改。
压缩版:悬崖上的一课 (670字)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和几个朋友去爬悬崖。
我缓慢地爬着,感觉天旋地转。我绝对下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夜幕开始降临。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亮光,然后我听到爸爸的喊声。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