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有严格严厉严肃的老师,就能培养出水平比较高的徒弟。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严:严格,一丝不拘。出:产生,此指培养出来。高:本领高超。整条意思:一丝不拘的好师傅或好老师,能教出本领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学生。
甚至还有的以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经文来加以证明。
百度进一步解释为:多用来称赞好师傅培养出好徒弟,严格的老师培养出好学生。为什么?严师能够在合作研究中发挥弟子的优点和长处,常把弟子的功能模型,引导到本身力量通常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就像一个网球新手和网球冠军进行比赛时的情况那样你好像打出了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发球。他从你那里听取了某些重要事项的报告后,十分钟后就导出了答案。”严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吸引着弟子们去追赶、超越。严师的能力提供了足以匹敌的模范。
你也是不是这样认为呢?
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未必是其真实的含义。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收入的追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原意很可能不是这样的。
《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严(嚴) yán ①紧迫,急迫。《孟子·公孙丑下》:“事~,虞不敢请。”②急促,猛烈。张衡《东京赋》:“奏~鼓之嘈嚈。”陆机《乐府·从军行》“隆暑固已惨,凉风~且苛。③威严。《吕氏春秋·论人》“威不能惧,~不能恐,不可服也。”(引)对父亲的尊称。梁章钜《称谓录》卷一:“案《易》‘家人有严君焉’,今对人自称其父曰家~,盖本于此。”④尊敬。《礼记·学记》“凡学之道,~师为难。”⑤严厉,严格。《战国策·赵策一》:“令~政行,不可与战。《韩非子·五蠹》:“故罚薄不为慈,诛~不为戾。”⑥严肃,整齐。《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休焉,游焉,肃焉,~焉。”⑦整饬,整理。《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便~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
《学记》第十三章:“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原来“严”,并非严格,严厉,一丝不苟的意思。而应该是“尊敬”的意思。
《说文解字》:嚴:教命急也。从吅(上厂下敢)𠪚声。
严(嚴,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严”的基本义是不松缓。用于对人处事的态度,表示严厉、威严;就程度而言,表示严重、猛烈、不轻松;就具体事物而言,表示紧密、无空隙。旧时认为父严母慈,所以严又转指父亲。
例如我们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严父”,难道意思是家里那个严格的人、严厉的人吗?“家严”就是家里那个最尊敬的人;“严父”就是最尊敬的父亲。
那么,“严师出高徒”的意思应该是:你内心里真正地真诚地尊敬老师,那么就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很高明的徒弟了。
所以,“严师出高徒”,不是严格的老师出高徒,而是极度尊敬老师可以成高徒。什么是高徒?是比老师还高明,那叫高徒。怎样才能成为高徒呢?要严师,极度地尊敬老师。极度尊敬老师,你就看不到老师的不足,心有敬心,你看到的所有都是好的,听到的所有都是好的。你都能看到心里面、记到心里面。即使是老师说错了你也能把它想对,这就是敬心的重要性。
再看《孝经·孝治章第八》中“严”的含义: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这段话中共有五个“严”字,其中前四个都是“尊敬”的意思,而最后一个的含义与今天“严厉”的解释相近。
类似的用法,如《诗经·商颂·殷武》中的:“天命降监,下民有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