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盼中终于迎来了海南省小学名师王琴玉工作室第一次研修活动,主题是“我有一间读写教室”。“读写”这个主题是我们在教室中教学实践的主旋律,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当会在读写中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终会绽放出绚烂夺目的教育之花。
跨度两天的活动,有两节让人眼前一亮,别开生面绘本课。一节是蒋梦丽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绘本阅读课《天空的礼物》,另一节是张慧捷老师五年级绘本阅读课《点》,既有AI和科普结合的神奇,也有温情与动人的故事。这两节课,一 “奇” 一 “暖”,却同样诠释了绘本阅读的无穷魅力 —— 它既能带孩子探索未知的世界,也能抚慰心灵、传递力量。不仅如此,还有区域与个人的分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阅读的魅力和影响力。这场读写盛宴,在我心中埋下了深耕读写的种子。看着,听着,我也想拥有这样一间多姿多彩的读写教室。
在读写实践这条路上,最让我钦佩的,是高子阳老师对读写实践的执着与坚守。他从2004年开始就在班上做“让学生百分之百喜欢读写”的课题研究,虽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 “学生百分之百爱上阅读” 的目标,但 “全员爱上写作” 的愿景仍在探索中,可这份不放弃、不妥协的精神,早已超越了结果本身。他在《创意缤纷的七堂图画书读写课》这本书中有两句话激励了我:“只要愿意做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会感受到图画书引领学生爱上读写的力量”“通过这七堂课,学生变了,教师会变的,会一起变得相当幸福”。是啊,教育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只要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用图画书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就一定能在读写的世界里,与孩子们共同收获幸福。
除此之外,魏智渊老师的《儿童读写三十讲》也为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书中专业地剖析了儿童读写的本质,明确指出 “从海量阅读到自由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科学的阅读课程搭建转化桥梁”。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 “分学段设计读写教学” 的新思路。书中提出的分层设计思路 ——“低段侧重‘意义+识字’‘长文挑战’,在故事中自然认字;中段强化‘共读 + 海量’,通过交流深化理解;高段走向‘经典 + 文言’,提升阅读深度”,更让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一年级教师,我终于不再迷茫于 “该如何带刚入学的孩子开启读写之旅”,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导师,为我指引着不同阶段读写教学的方向,让我有信心带着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好读写之路。
回望自己的教学历程,从 2015 年第一次尝试带着学生阅读,到 2025 年,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十余个春秋。这十年里,我对 “读写” 的认识,从最初 “让学生多读书、多写字” 的简单认知,逐渐深化为 “读写是滋养孩子心灵、培养孩子思维的重要途径”。而现在,我格外幸运 —— 我带着一群刚踏入校园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像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知识的渴望,也让我有机会回到起点,在这间小小的、可可爱爱的一年级教室里,重新构建属于我们的读写天地。
我们班有 46 个孩子,不多不少,正好 23 个男孩、23 个女孩。有趣的是,无论活泼好动的男孩,还是文静细腻的女孩,都对绘本有着莫名的热爱。让我暖心的是,经常有孩子在我进班时,会小心翼翼地跑到我身边,仰着小脸,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露出甜甜的笑脸问:“老师,今天读什么绘本呀?” 那稚嫩的声音、纯真的眼神,成为了我构建读写教室最强大的动力。随着他们识字量的增长,我们会有更多的读写尝试,比如进行绘读童诗的创作,读童诗之后,进行绘画创作,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画的旁边写下关键词或者是简短的小句子。如果不认识的字也可以用拼音代替;除了 “绘读童诗”,“长文挑战” 也将成为我们读写教室的重要活动。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会从简短的绘本故事开始,逐渐增加阅读的长度和难度。高子阳老师说,“图画书能引领学生爱上读写”,魏智渊老师说,“科学的阅读课程能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桥梁”。而我在这间小小的一年级读写教室里,正见证着这些理念的落地生根 —— 孩子们在绘本里感受美好,在童诗里释放想象,在文字里学会表达。未来,我还会带着孩子们尝试更多的读写活动。
我知道,构建一间理想的读写教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高子阳老师用二十年时间探索 “让学生爱上读写” 一样,我也需要用耐心和坚持,陪伴孩子们在读写的世界里慢慢成长。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始终关注孩子们的需求,这间小小的读写教室,终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港湾,而那些播撒在他们心中的读写种子,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