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伴侣会陷入一种这样的沟通状态:两个人都不再主动追求情感回应了,都选择被动逃避的时候,看起来既不吵架,也不追逃。语言的交流停止了,但是情绪的交流还在继续。这时候就进入了第三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冷战。这一讲,我就来讲讲冷战。
冷战会变成控制对方的手段
我猜你肯定经历过冷战。冷战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说到底就只有一种:我不跟你产生情感的联结。冷战的双方不再有拥抱和亲吻,也会避免目光接触,避免任何情感的联结和沟通,甚至连吵架也不吵。有时候他们会彼此都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甚至会故意客套一下:“你吃了吗?”“吃了。”“今天过得怎么样?”“还行。”但是这些客套的话,也是为了刻意营造心理上的距离感,而正是这种距离感会更让伴侣难受。
为什么中断情感联结,刻意营造的距离感,会变成伴侣表达愤怒和敌意的工具?
因为人们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对方需要自己,自己也需要对方。这种需要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控制对方的手段。
在冷战里,人们是想通过中断情感接触来告诉对方:“不要惹我,否则我会通过不跟你有情感接触让你痛苦”,或者“你没那么重要,我没那么需要你”。时间长了,两个人谁也不想先服软,会愤恨地想:“凭什么要我先跟你和好?凭什么要我来向你道歉?难道你就比我重要吗?谁怕谁?”
冷战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来说,短的冷战虽然也让人不舒服,但它更像是生活的调料剂。在基调上,彼此都还是相互信任。在行事上,双方也有一套不让冲突扩散的机制。我有一个哥们,平时晚上会跟我们一起玩。但有一天他就说:“我要早点回去,我正跟老婆闹不愉快。”虽然他回家还是不跟老婆说话,但是按时出现在家里,表示自己绝无二心,也是他在这个“动荡”的时刻向老婆传递的重要信息。
很多恩爱的夫妻在冷战的时候,都会时不时伸出一些只有他们彼此能够看懂的“橄榄枝”。当这个橄榄枝出现的时候,对方往往会很默契地心领神会。比如,你为爱人盛一碗饭,或者在某个时候对她笑一下。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爱人冷战了。那时候女儿把一个玩具掉到了沙发下面,所以女儿就拿东西去够。旁边的妻子说:“去外面拿晾衣棒。”我说:“拿妈妈的手机去够。”那时候我爱人刚换了新手机,她很爱惜,她就笑着看了我一眼。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关系修复的信号。好的夫妻不是不会冷战,而是有很多这样的“橄榄枝”让关系恢复正常。
小的冷战里,双方都抱着和好的期待,如果有什么怨,也是怨对方为什么这么拧,还不伸出橄榄枝。可是如果冲突持续很长时间,冷战又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回避型的交往模式会屏蔽亲密感
讲追逃模式的时候我说过,当伴侣中的一个人得不到情感回应的时候,会紧追对方要求回应,而对方为了回避冲突就会逃。
但是,紧追的一方一直得不到情感回应的时候,他也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为了逃避这种挫折感,慢慢地,他也开始不追了。这时候,两个人就进入了一种深层次的冷战:回避式的交往。与吵架相似,回避式的交往也是一种消极对称的关系模式:一个人越是不说话,另一个人也越不说话。沉默的对抗会相互加强,直到回避变成两个人的习惯,沟通反而变成一种不习惯。
在回避型的交往里,夫妻双方不再对对方抱有期待。他们都想方设法,让对方变得不重要。
回避的目的从警告和惩罚对方,变成了一种让自己内心安宁的自我要求。慢慢地,回避型的人会觉得:“我就是这样自在一点。”而另一方也常常默契地配合着。表面不吵了,但实际上谁的内心都不宁静。两个人开始疏远,并逐渐变得冷漠。
这种冷漠是很难忍受的。我遇到过另一对夫妻,有时候丈夫早下班,看到妻子在,就会冷冷地打个招呼,有时候连招呼都不打,就各自回到了各自的房间。最开始的时候,如果丈夫不回家吃饭,会发个简单的短信:“我不回家吃饭了”,“我在加班”之类,妻子也会客套地说:“好。”慢慢地,连发短信说不回家也省了。
有时候妻子和丈夫还会一起出去,参加一些家庭或者朋友的聚会。在聚会里,他们也说话,可是回家面对彼此的时候,又是那种巨大而沉重的沉默。后来他们离婚了。当说起这一段的时候,妻子说:“离婚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那时候真的没法接近他了。也不是讨厌,也不是恨。就是如果他在家,我整个人都会很紧张。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努力忽略这个人的存在。可是只要他一出现,发出一些声响,我就会跳起来。如果他不在,我就会很自在。我就是希望他消失。”
而丈夫也说:“那段时间,我能在公司加班就在公司加班。我尽量拖延着晚回家。一想到家,我没有觉得温暖,只是觉得烦。别人看我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却怎么也不会想到,我其实是一个有家不能回的男人。”
为什么会这样?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接收情感信号的雷达。在关系里,他们会敏锐地接收来自对方的善意,并尝试情感联结。可是,如果双方的沟通一直都充满矛盾,或者双方争吵太久,人们就会把彼此当作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压力来源。这种对焦虑的回避会压倒对联结的渴望。
现实是,夫妻又总是生活在一起,没法分开。这时候,身体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情感反应机制:对来自关系中的情感加以防御。好像身体有一个情感通道,而他们逐渐关闭了这个情感通道。这不是自我意识控制的结果,而是身体对关系适应的结果——身体会自然倾向于减轻自己所承担的情绪压力。
可是这种身体的适应让人们很难接受,就像一个人从自然放松的状态变成长期捏紧拳头的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还只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关闭了情感通道,虽然屏蔽了焦虑和悲伤,但是也屏蔽了快乐、激情和亲密感。这时候,人就会感觉到麻木、隔离、抑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伴侣之间如果有长久的未解决的矛盾,就很容易导致抑郁。
为什么伴侣会陷入这种习惯性的回避模式?
其实很多回避型沟通的背后,经常都有一些难以言说的委屈在。如果这些委屈不去处理,就会变成一个在心里隐隐作痛的伤口,提醒自己对面的这个人不可信任。然后就开始想要一个人去扛着自己的生活。
最开始这种对抗是有赌气的成分在。人们想告诉对方:没有你,我也可以。可是慢慢地,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这时候重新接近就会变成一件小心翼翼的事。埋在心底的委屈会变成怨恨,而提起它又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会引来激烈的争吵。双方都在努力回避,很多伴侣就这样越走越远了。
说出委屈让关系“热”起来
那怎么才能从这种回避的模式中走出来呢?我自己的经验是,不要走到这一步,预防的效果是远好于治疗的。感情如果真的冷了,要再热起来就很难。
但如果已经走到了回避的关系模式中,两个人想要重新开始,所要走的第一步,就是找个空间让彼此说出委屈。哪怕吵起来,也比一直闷着痛快。
有时候,为了不让争吵过于激烈,我也会有些提醒。当一个人要说他的委屈的时候,我会跟另一个人说:“看起来你的妻子或者丈夫有很多的委屈。你能允许他说吗?你想知道吗?”如果对方说“想知道”,我就会继续说:“那如果他说的让你不高兴了,你能先忍着不反击吗?”我也会提醒那个诉说委屈的人:“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委屈,可是你能只说你的感受,而不要把它变成控诉对方的批斗会吗?”
如果你也和伴侣陷入了回避式的关系,你可以试试找个空间,诉说彼此的委屈。如果你怕说着说着就吵起来,那可以约定让一方先说半小时,另一方只是倾听,然后再反过来。
我知道这很难,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有时候你甚至会想,算了,干脆别说了,反正对方也不会理解的。但如果你还希望你们重归于好,你就需要做这样的尝试。
如果你真的开始这么做了,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比如,也许你会发现,原来对方心里也有很多委屈,原来自己在某些不经意的地方也伤害了对方。或者你会发现,在你不好受的时候,原来对方也受着同样的折磨。
划重点
1、人们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对方需要自己,自己也需要对方。这种需要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控制对方的手段。
2、在回避型的交往里,夫妻双方不再对对方抱有期待。他们都想方设法,让对方变得不重要。
3、关闭了情感通道,虽然屏蔽了焦虑和悲伤,但是也屏蔽了快乐、激情和亲密感。
思考题
你和伴侣有过什么样的冷战经历呢?最终你们又是怎么和好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交流。
我和伴侣之间有过冷战的经历,非常短的时间。最终和好的方式很多,有时候是他给我说对不起,或者讲个笑话,或者帮我做个什么事情……总体来说,他哄我的时候占多数;当然,有时候又是我也会如法炮制。
倒是谈恋爱的时候,曾经有段恋情就是追逃的模式。其实这段感情是很有感情基础的,双方各方面的匹配度是很高的,只是男生处理问题和矛盾的方式就是沉默和逃避,我又是个喜欢和伴侣沟通的人,他单方面切断了我与他的情感通道,让我很抓狂,抓狂的时候删除了他的联系方式,恨不得马上和他分开……这么周而复始的很多次,我们最终还是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