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知识和信息分两种,一种是修身养性珍惜时间,第二种是颠覆你之前的认知。
很多人没见过高学历的人,不知道她们学习很轻松;很多人也没见过太多钱,不知道也有人赚钱很容易。
于是大众会对心目中的优秀人物充满好奇,同时美化他们,所以“成功人士”就出来办一些知识分享的讲座。
一方面他们会强调的自己的审美和自律:比如说自己阅读经历和习惯,喜欢读什么书,同时坚持早起效率高,给出很多的细节
听完之后,观众会觉得自己不够努力,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同时也会反复地陷入一些矛盾,比如说听讲座的时候恨不得边听边下单10本书,但是书到了手里又读不进去。
读的书也似懂非懂,也没人和自己讨论,更要命的是找不到运用的场合。
这个阶段可以关注一些比喻,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比如蔡志忠说“如果一个小时价值10块钱,那么分为两份半小时,每一份半小时都不值5块钱;如果分割为4份15分钟,每份15分钟1块钱都不值得。反过来说,连续专注10小时就价值连城。”
这就极好地解释了需要上班的人学习取得进步的难处,因为自己的时间被安排了,需要时不时地关注群消息,很难专注高效。
还有一种知识,它不属于你的认知框架,第一次听到就会产生严重的怀疑和否定。
比如说《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经常调侃地提到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努力学习-上大学-稳定工作”,最后钱还是不够用;然而他认为赚钱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最直观的理由就是他亲生父亲穷爸爸就是一个大学老师,富爸爸的学历大概小学毕业。
还有他对税的理解是:税伤害最多的是中产阶级,但他们却以为交税为荣。
公司是先花钱再交税,而且会通过各种办法合法避税;而员工是先交税然后再消费。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不要为了钱而工作,要想办法从工作中学习”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不是瞎扯么,我不工作哪来的钱,没钱怎么支付各种账单;同时工作是学不到东西的,每天都重复。”
总之,看书和其它方式的学习,长期来看都是有用的,你会更珍惜时间,你会颠覆之前的认知,慢慢地学到正确且有用的知识,与周围的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