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的狮子,在吃饱喝足之后,会和羚羊一块散步。所有的动物在得到温饱、安全和健康时,就会无忧无虑,而人却不会,人在得到这三样以后,还会为未来而谋划,也就是说,人虽然活在现实,却一直想把未来变成自己理想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人的心是无限的,无限心。
时间有三个维度,过去、现在、未来,生命是有限的,而心却一直想着未来,而未来是无限的。烦恼诞生于此——用有限去追逐无限。
于是,我们需要两种知识。一种为了获得温饱、安全、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来自于经验。一种是祛除烦恼的知识,也就是安放无限心的知识。
第一种知识,现在很是丰富,五花八门、多如牛毛,“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随着经验的累积,知识也会不断增长,相对于人的有限生命而言,这种知识是无限的,所以没有人可以无所不知,不过,会有些人为了虚荣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冒充无所不知。那么,怎么对待这种知识呢?为温饱、安全、健康而获取必要的知识。
第二种知识,是无限心得以安放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从宗教里获得,也可以从哲学里获得,这种知识也可以称之为安放无限心的信仰。西方人的上帝、伊斯兰人的真主、印度人的梵天、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教的缘,都可以安放无限心。
如果问,哪个更好,这是个不成立的问题。这些信仰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互相无法对比,互相无法否定。
那么该选择哪个呢?这不是个选择题,具体到个人的无限心安放,只能在自己的母语中获得,也就是说,如果你说的是汉语,你只能从儒道佛中获得,因为文字本身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还带有信仰。
佛学的缘起性空(一切无常,因缘而聚,因缘而灭,没有永恒的本性),成佛后则可达不生不灭的境界;道学(非道教)教人全力避害,除了生命,一切都是不值得的。二者都被认为是消极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二者,这是不现实的,毕竟二者提供了两个可以退的道。
儒学,按时间线划分,至少三派,先秦儒学、程朱理学、心学。三十年而道更,任何学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学问是道的术,而不是道这个本体),因为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展开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安放无限心的需要。就如一神教有犹太教、基督教(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又如佛学分很多门派,又如道学也分很多门派一样。虽然每个宗派门派众多,但都认同同一个本体,差别在于术的不同。就个体而言,只有选择的能力,而没有否定的能力——所以,关于绝对真理的辩论可以休已。
有人说,儒学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以偏概全。
程朱理学确实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存天理,灭人欲”,本身就不可能的,“人欲”是人的一个本有属性,如果灭掉,那么人就不能称之为人,而成为了一个工具。按程朱理学去行事,会有改造他人的冲动;按此修心,只能变成伪君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西方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但,我们并不能从西方文化里寻得安放我们无限心的本体,我们不可能信仰上帝的,即使成为基督徒,祈祷时也是和跪拜菩萨时的目的相同:希望神保佑顺顺利利。我们成不了西方人,我们的无限心只能在我们的本体中获得安放,这个本体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诠释,但是说出来以后,就不是道本身了,所以道只可以悟。向得道之人问道时,只会回答什么不是道,而不会告诉你什么是道。如果有人告诉你什么是道,那一定骗子。
我建议回归王阳明的心学。我的建议并没有传教的意思。心学集儒道佛之大成,在行中修心,既有有利于普罗大众的功夫,又有修心养性的功夫。心学,受坛经影响很大,建议先坛经后心学。
就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