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74,11-7-8,告子章句上7-8》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癸巳日,九月十三,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前三节,通过口味、音乐、俊美的同好,反复阐述"类同性同"原理。
反复是宣传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宣传的目的是记住,记住的本质则是重复。反复说,重复做,就记住了。所以,再高明的演讲,也要整理成文才能发挥作用,演说一遍只管一时,管不了一世,更妄谈几世百世了。就算只求一时,说一遍也没用,也是反复说,然后才能管一时。我们的写作和演讲有排比句的传统,就是在实践"反复原理","重要的话说三遍",本身就形成了强大的势能。一天到晚求新求变的,都是不懂反复原理的傻瓜,拼死拼活地干着毫无结果的傻事,就好像在表面上凿很多坑,忙活了一辈子,还在表面捣腾,这是求新求变者必然的命运。
孟子举我们的口、耳、目为例,运用的是传统的思想资源,即,"形而下者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神",这个形上形下的思想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话分两头说,说的却是同一人,这是关键,意思是说,形同则性同,人有此形,则有此性。
于是,口之于味,天下的人都期于易牙,由此可知,天下人的口味具有一致性;耳之于声,天下的人都期于师旷,由此可知,天下人的乐感具有一致性;目之于色,天下的人都期于子都,由此可知,天下人的美感也具有一致性。
口、耳、目,属于形而下的器,它们都具有一致性,那么,与之一体的形而上的神,当然也具有一致性。形神兼备,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类同性同,人性本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