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之前(学院来信514)的文章中讨论过直觉偏误,今天我们将分享继续分享几个认知谬误,同时也将分享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改善我们的心情。
一、Fallacy of Shoulds.
“应该谬误”是指不能区分“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情形。比如:
“我应该更努力”
“你应该更友善”
“他应该更善解人意”
我们总是期待事情可以更符合我们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发现事情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就觉得受到了欺骗,那是不合理的,应该谬误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失落感。心理学家Aaron Beck列举了一系列比较隐晦的应该谬误:
“对于每一个问题,我应该快速精准地找到答案”
“我不应该感到受伤,我应该总是快乐而乐观”
“我应该尽可能宽容,体贴、勇敢而不自私”
痴迷于“应该”会有三个困扰:
①它会导致不必要的痛苦,让我们很少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无法享受当下。
②沉迷抱怨却不行动,会让你不想做任何事情来改变现状。
③这种抱怨会使得痛恨喋喋不休的人构造一种防御氛围。
启示:“应该”只是我们的主观意愿,不用强加于人。事实上,告诉别人你喜欢什么,会比“应该”更有用。比如,“如果你能守时,我会很开心”会比“你应该准时”更有效。
二、Fallacy of Causation.
“因果谬误”是指当我们确认原因时,我们会归结于错误的原因。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涉及过,比如学生没考好会倾向于外部归因,怪卷子太难;如果学生考得不好,则是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典型的因果谬误情形如下:
“和朋友出去social是出于义务,而非真心想和他们在一起”
“当你身体不舒服时,还在坚持上班”
“当别人问你意见时,即使想法是负面的,仍会给出肯定”
上面这些情形的出现,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一种“避免带给别人痛苦”的行为方式。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成了影响他人行为感觉的“因”。为破除困境,我们需要接纳两个事实:
事实①:你没那么重要。我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了影响他人行为和情绪的“因”,其实是一种高估自己的表现。事实上,朋友聚会没有你大家一样玩得很开心;今天公司没有你,还是照常运行;即便你否定了别人的意见,他肯定也无所谓。我们把自己的重要性总是放的太大,因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事实②:他没那么生气。退一步来看,朋友、上司真的生气了,那又怎样呢?“生气”只不过是对方采用的一种策略罢了,就像下象棋时的“跳马”一样,采用“跳马”这个策略可能是为了逼迫别人“飞象”,从而获得更多优势。事实上,别人一“跳马”我们就“飞象”那会很被动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对方在用“生气”策略回应我们的行为时,我们才能更理性。为了和谐,我们可以退一步“飞象”,也可以更激进地采用“平车”来制衡对方。
启示:当我们确认原因时,首先,要明白自己没那么重要。其次,对方也没那么生气,只不过是采用了生气、恼怒的方式来回应我们的行为罢了。再者,决定你如何感觉的不是他人的行为,而是你对此的反应。
三、Fallacy of Helplessness.
“无助谬误”是指我们常认为生活的满意度受到超过我们所能控制的压力所决定,从而将自己视为受害者的一种表现。典型的无助谬论表现如下:
“这个社会,处处都是不平等”
“我很内向,想改变,但无能为力”
“我不能向上司反应问题,如果说了,会被炒鱿鱼”
有太多的“不能”和“无能为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不是不能向上司反应问题,而是害怕在“失去工作的痛苦”与“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痛苦”之间做选择。
启示:90%的“不能”其实是“不愿”,只是我们偷换了概念,这样就不用为现状负责了。
四、如何将上面提到的谬误用于现实?
假设,我们在一个拥有宇宙最强法务部的主题乐园工作,每天从开园第一秒到闭园前一分钟,园中都挤满了各种人。我们发现,最近我们开始丧失对游客的耐心,许多游客不仅心急,而且还会无理取闹。另一些人则希望你同时是一名引入员、保洁员、餐厅评论家、甚至是推车保姆。我觉得自己快受不了了,但如果辞职的话,可能再也找不到这么高薪的工作了。
这段感受可以总结为以下信息:
①游客实在太讨厌了。
②游客应该更耐心一些,而不是把我当作仆人或者超人。
③我不能再继续忍受这份工作正在把我逼疯了。
④但是我不能辞职,因为找不到另一份如此高薪的工作了。
重新评估:
①说所有游客都令人讨厌是以偏概全。实际上,大部分的游客是素质良好的且有礼貌的,大概20%的人制造了80%的麻烦。认识到大多数人是好的,让我们不再那么痛苦了。
②讨人厌的顾客应该更耐心一些。但是期待每个人都表现出“应该”的行为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③与其说不能继续忍受,不如说是不想继续忍受了。也许我不喜欢某些人的行为方式,但如何回应他们却是自己的选择。
④我不是无助的。我可以辞职,只要我想明白哪件事更重要:内心的平静还是更高的薪水。Want(想要)和Need(需要)完全是两码事。
五、小结。
启示①:别用所谓的“你应该XXX”绑架他人,告诉别人你喜欢什么,会比“应该”更有用。比如,“如果你能守时,我会很开心”会比“你应该准时”更有效。
启示②:当我们确认对方生气的原因时,首先,要明白自己没那么重要;其次,对方也没那么生气,只不过是采用了生气(跳马)的策略来回应我们的行为罢了;再者,决定你如何感觉的不是他人的行为,而是你对此的反应。
启示③:90%的“不能”其实是“不愿”,只是我们偷换了概念,这样就不用为现状负责了。
启示④:Want(想要)和Need(需要)完全是两码事。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