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做茶,
做过乌龙茶、红茶、白茶,
做茶不容易,做出好茶更不容易,
大家反映我做的茶还不错,
这不是恭维我,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掏腰包买单了。
我掌握大量的茶知识,
谈不上专家,
但是一旦有些“专家”不严谨,
往往逃不过我的意识。
我在试图写一本通俗而又专业的茶书,
平均落笔1k字,
需要阅读至少20k字的专业工具书及论文。
我不敢说我能把茶泡的很好,
前几天看网上某国学老师大谈自己用盖碗泡过1000泡茶,
我粗略的算了一下,
保守的说,
应该用盖碗泡过7000泡茶。
和茶有关的本领和阅历,
我还掌握很多,
例如我可以大体上鉴别一款茶的好坏,
做过一些古代茶书的研究,
培养过一些爱茶、讲茶的人...
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想说,
即便是凡此种种加在一起,
我还不敢自称“茶人”。
在我心里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
它代表一种担当,
因为我不够格,所以文章的题目中这两个字带引号。
我只敢说,
我是一名讲茶文化的老师,
我是个把茶从原产地贩卖到爱茶人手中的商人。
更准确的,
我喜欢说我是个“茶二代”,
因为这个说法更能反映出我对茶近乎于“顽儿主”的态度。
因此我给大家讲的故事不能叫“茶人茶事”,
而是叫“‘茶人’茶事儿”。
(1)
2007年末我算正式接触专业的茶文化,2008年末我就走上了茶文化的讲台,我自我感觉很好。若干年后老师告诉我,当时有很多学员投诉我的课程,把大家说的云里雾里。她当时没和我说,怕我失去信心,而是鼓励我很好,很有天分!感恩我的老师,我现在的岳母张勃老师,在我没进家门之前就把我当成女婿培养,把她的课堂,她在东北的茶文化荒芜时期,辛苦培养出来的茶友交给我乱来。
(2)
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和长春一家比较高级的餐厅合作“餐前茶”,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项目,很用心。当我尝试开拓规模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具备开拓业务的能力,因为我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总是牛B哄哄。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块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不管互联网怎么加,不管美团、百度,饿了吗的小突突多么疯狂送餐,也代替不了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泱泱大国百姓们到餐厅消费的习惯。并且越是如此,越增加了到店消费者的品味。而做餐饮的人通常也不具备茶专业领域上的知识,所以“餐前茶”的市场仍然广阔。在茶行业中茫然不知所措的再创业者,可以试试这条路。当然,前提是具备做好服务的素质和态度。
(3)
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2009年的时候,我和媳妇开了长春第一家“武夷岩茶”专卖店。我在前文中说的比例夸张,说当时长春大概有百万分之一的人认识“武夷岩茶”,但我觉得加在一起应该不会超过三位数。做生意要有前瞻性,但不能前的太多,否则你没等到市场培养好就已经饿死了。
我判断未来的茶叶零售市场,仍然需要大量品牌、专营店的存在。铁观音折了,金骏眉烂了,普洱市场越来越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小白们很难介入,白茶被自己的搞出来的老白茶概念也快玩儿死了。未来的茶叶零售市场很可能会更明显的分化为礼品市场和消费市场,做礼品的人靠关系,做消费的人靠流量和服务,但两者都需要对于茶品种更专精的细小划分。
综合品种的茶叶品牌除了像“中茶”这种资源雄厚的老牌以外,也会越来越少。更多专业茶品种的专业品牌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市场还会不断洗牌。立顿这样的品牌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因为中国人对茶的定位同时存在日消品与奢侈品两种概念。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但有可能出现2-3个巨型消费类茶叶品牌与若干家茶叶奢侈品品牌并立。当然,这种市场格局即便能够出现应该也是若干十年之后的情况了。所以,同行们不用担心,只要用心做,还是有很多时间和机会。
说点眼前的?白茶、小青柑之后什么会火?小青柑出来之前我判断是广东乌龙,但是小青柑的出现让我有点郁闷了,如果再加工茶也可以玩儿的话,那再出现什么可就难以预测了。我大胆的懵一个“佛手茶”,如果懵中了,你当我是研究《周易》的就好。
越写越觉得突发奇想的这个话题挺有趣,咱们以后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