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全县初三几十名语文老师,在一初中会议室聆听了中原名师聂智讲的——说明性文章的复习和策略。他讲的核心词是“思维”。
儿子上的是初三,晚上放学回家,我开始在儿子面前卖弄所听的内容。儿子是个有思想的人,他不断的向我提问。我当时对所讲内容还没有整理好,也没有弄明白,边想边说,说的结结巴巴,不断停顿。儿子说我讲的太笼统,不够具体,他想亲自看一看今年的中招试题。
晚上反思儿子说的话,我觉得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高瞻远瞩的策略,就无法引领和指导学生。我反思自己,对老师讲的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一个一知半解的老师怎能给学生讲透彻呢!
我从语文到河流中跳出来,在政治河流待了三年,以旁观者的角度观看语文这条河流,三年后,我又回到了语文这条河流。我看到了,以前不曾看到的固定模式。
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深奥的文章读不懂,我理解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现在再看这些文章,感觉容易了很多,能体会到作者的观点或者思想感情。比如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鱼我所欲也》《说屏》,我对这些文章似懂非懂,怎能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呢。
今年是部编版第1次中招考试,很多题型改变了原来的套路,变得更加的灵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考促教”也许是出卷人的意图吧。
晚上,我把今年的说明文认真的看了一遍,又核对了答案,我发现今年的出题形式与往年差别很大。以前考题注重从内容上,考察学生理解文本写了些什么?其次是为什么这么写?现在的部编教材,不但要考试文本写了些什么?还要考试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中招试题,思维的高度逐步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老师要有教育的思想,能够从高处指导和引领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需要多读书,多反省自悟,多与他人交流。老师还要有看到现象,能够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真相的能力。当一位老师具有这样的能力,再以活动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标为方向,他的教学肯定是高效的,高能的。
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以固定化的做题套路,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要想教出有创造性的学生,老师首先是打破自己的固定性思维,向发展性思维转变,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勇于改革,这样的老师才会适应潮流的发展,适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式。
随着教育的改革,我认为你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已经不在吸引学生。老师可以设置一个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总结方法,之后再用总结的方法运用在他们的学习中,也就是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老师最好做一个导演,不做唱独角戏的“说书人”,我们要相信学生们的潜能。
以前老师的指导是大而广泛,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根本的指导作用。以作文为例,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些作文方面的知识,之后让学生写作,然后老师进行批改点评。这样的指导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真正有指导的写作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目标。
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思维灵活的老师,再带出一群有思想、会思考的学生。在今后众多的闯“关”中,他们就会所向披靡,无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