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断魂枪》一开头就交代了时代背景: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事情,几乎颠覆了老百姓的一切认知——“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时代变了,沙子龙的镖局不得不改成客栈。沙子龙也清醒的认识到“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这时候他的武艺不但不能“吃饭”,反而有可能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选择了把武艺“藏起来”,只是在夜间的时候,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以“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
后来,孙老者上门讨教,他坚决“不传”,哪怕这“不传”的后果是他名声扫地,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五虎断魂枪”英雄无用武之地。
全篇沙子龙没有跟任何人正面切磋武艺,只是一个人在小院里“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了一遍。其他的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他“五虎断魂枪”的威力。
从文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沙子龙“武艺”的超群。
可见“武侠”小说中的“武”并不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来“实现”,当我们无法描写“武”的时候,可以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
还有,沙子龙虽然不传“武艺”,但他对人还是很讲义气的——“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
可见,“武侠”的核心不在“武艺”,而在“义气”。“义气”才是“武侠”小说的魂。
现在的人,一般都只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义气”并不是那么看重,这也许就是现在的“武侠”小说没落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