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作文在过去的12年里其实已经写过一次又一次了,套路自然也熟。但我今天不想玩儿套路——事实上正是这样的作文教会了我怎样昧着良心说别人喜欢却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假话。所以这一次我决定说一回心里话:我没有你们意义上的理想。
老师、同学们肯定会很震惊,毕竟周星驰都有依据脍炙人口的电影台词:“一个人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啊?!”但这是事实:我既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详尽的规划,也没有志向达人们的“志存高远”。我只有一个小小的目标:考入一所有着不错的化学类专业的理工科/综合性大学并在其化学类专业就读,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仅此而已。
大概在我六年级时,作为历史爱好者的我被历史类书籍和文学名著中不时闪现的药品名词弄得晕头转向;加之一年前被一份包含了八门功课(语数政史地理化生)的全英初中自主招生考卷揍得满地找牙,便开始阅读手头的初中化学课本和订阅的杂志里关于化学的科普文章。第一次知道了这是一门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亚仕兰公司广告:With good chemical, great things happen.优质化学,改变世界)。当时便立志:我要学化学!
虽然初二时才在父亲和同学的帮助下系统地学习化学,但目标从未动摇。初中生化学竞赛拿过市级一等奖,中考化学满分。
不过如果据此认为我正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参加中山纪念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40分即可录取,本人31分;高一与竞赛班而同学杀入国赛,三个人加在一块儿拿了20分(满分120分);高二再次征战,铩羽而归。加上当时考试失利,家里已经在打点报考中国药科大学的事务了(药剂师学的也是化学)。
实际上,也正是自六年级以来,我就已经不在思考理想的问题——定得高,别人说你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定得低,别人说你甘于平庸、胸无大志;倒不如埋头学习玩耍,走一步看一步罢。由于一直在努力、在前行,所以即便碌碌终生,至多也不过是背个随波逐流的名头而已。
原本想过要在大一上学期考过四级,大二以后便可以刷六级或者备战托福;但终究没有考进A班,计划就此作罢。原本打算不做灰头土脸的大学狗,多玩些活动;但面试的六个组织全以失败告终,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来,我也不过如此。
美国名班主任雷夫在《雷夫问答录》里曾告诫学生们“不要过早、过度规划人生”;著名企业家理查德·格瓦纳、马云也都说过类似的话;莫言坦言自己写作不过是为了“三天吃一顿猪肉馅的饺子和娶村里石匠的女儿”;一位旅华多年的美国老师甚至在杂志上撰文疾呼:“不要做志向达人!”其实所谓的理想、人生计划,都不过时聊以自慰而已;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过多的计划只会拖累自己。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4%做计划的人和96%不做计划的人——可恰恰是后者给前者打工。”此公估计已经在奈何桥上与黑白无常谈了很多年的人生和理想。纵观历史,陈胜、项羽自幼有鸿鹄之志却只是被历史的车轮碾过,48岁还在做亭长的老loser刘邦反倒一统天下;神武天皇千年前喊出“八紘一宇”,而今小日本儿依然守着匠人精神和徐福为他们开垦出的一亩三分地做着千年来从未醒过的黄粱美梦;犹太民族以上帝之子自居为锡安主义奋战两千余年,也不过是复了国、成就了罗斯柴尔德罢了。与其坐而论理想计划,不如起而行把握当下。
《自然传奇》有一句经典结束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而每一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不妨如是解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命的舞台上,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每一个活下来的生命,都是强者。人生不过殊途同归,再多的计划与算计,最终也难逃一死;人之一生真正值得夸耀的,是每个人在求生之路上所走过的反应历程。突然有个想法:理想就写好好活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