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方面的自我疗愈书籍中,有一本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很火,其实还有这本洛莉·戈特利布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同样值得一看。
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该书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共4个来访者再加上既是治疗师又是来访者的作者)。
4个故事涵盖了4种典型人群,分别是少不更事、新婚燕尔、事业有成、垂垂暮已。爱恋的痛苦、离别的伤痛、死亡的阴影、终极的孤独……在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你身陷困境,这些困苦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哪怕是身为心理治疗师的专业人士。
在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都说20到30岁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但这十年也是非常困惑迷茫,容易受伤的阶段。故事中二十多岁的女孩有着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那,熬到三四十岁,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也许有些问题被解决了,但一定有新的问题随之诞生。
所以,四十多岁事业成功的约翰也来做心理咨询。他是好莱坞的知名编剧,但他自以为是,认为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人都是蠢货,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遵守规定。
其实约翰之所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因为他六岁时失去了母亲,而作为一名父亲,又意外失去了自己年幼的儿子。他否认一切,这恰恰是他从小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只有证明自己的特殊性,才能让他相信,不管有多少磨难都不会击垮自己。
当他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直面创伤的时候,他才知道真正做一个好父亲或许也包括允许自己拥有所有正常的情绪,哪怕全身心投入生活有时比逃避生活要更艰难,也不要带着淌血的内心孤独前行。
约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当痛苦被言说,泪水不会淹没我们,而是会把我们安全地送上岸。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来访者是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她说,对于身患绝症的人来说,最希望的不是大家跟她一起喊抗癌加油,而是她还能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力。
她和咨询师商量好的她的讣告特别打动我: 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因为爱,活着才是美好,爱世间万物,也被爱。
“我们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成长的。”读这本书就像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本书让我们明白,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
沏一壶茶,翻开这本宝藏书吧~读的是书中别人的故事,品的却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