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乡下人没见过世面;而是因为他们不识字
但是费孝通先生其实看到这两个现象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不识字以及是否见过世面并不能作为“愚”的标准。而这两样无疑不是智力所造成的问题,而是由于在乡土社会周围环境是熟悉的,文字是不必要的。
我们都知道,先有口头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文字虽然能传情达意,但是往往不全面。微信聊天时,往往只能看到文字,透过文字,我们很难判断对方的语气、态度,因此有时会误解对方表达的含义,但自从有了表情包,我们能够在冷淡的语言下,表达出心情,缓解语气。
这也说明乡土社会中大家基本上都是面对面交流,为什么还要选择文字这种麻烦的形式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就定义而言,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文字符号是语言的显像符号。
“统一”可以理解为多数人共同认同,也即非个人的,而是社会的语言。那么一个社群中大家有着相同的环境,必然会有自己环境中独特的语言,我们常说的乡间十里不同音便是如此。个人之间也是如此,即“行话”。每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行业独特的表达,甚至一个宿舍也有。
当然。多数情况下,关系亲密的社群之中,会用到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即表情、动作。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表情和动作的合作,有时就可以表达出很多含义。比如说“眉目传情”,再比如说papi有一期视频中的“那个”,不必说出是什么,但是通过表情、语气,对方很快就能明白。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现代化过程中,文字下乡是必要的,但要让乡下人更快适应,文字下乡不是唯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