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跑男终于来到了山西,在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之后。不能免俗地,节目里自然要展示一下山西面食,然而点到为止。不能免俗地,像所有要展示山西面食的节目一样,出现了如下图的展示。
毕竟山西的面食跟精雕细琢眼花缭乱的大菜比起来,确实太普通了一点,面的形态就算再不同于一般面条,可终归也只是面条而已。于是总要杂耍似的,把面团顶在脑袋上,恨不得在距离锅二十米远的地方,把面削进锅里。
但只有当你做面的时候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我看我妈削了十多年的面,毕业之后和我妈学的时候才知道,想削好,真难!首先面对的难题是和面,面要硬,但硬面就需要少加水,可少加水就可能造成面团里面有干面有裂缝。然后才是削,削面的刀其实是个没刃的弧形铁片。铁片要顺着面的方向,高度和面平行,下刀要快,每一刀都要一气呵成,最后还得算好飞行路线让面恰好飞进锅里。拿刀的角度只要有一点偏差,或者下刀慢一点,都没法顺利地削下那一条面。山西人对刀削面的要求是,薄、滑、每根面长度粗细均匀。这样的要求,如果不是每周都削一次,基本做不到,而我削的,也只是勉强能吃的水平。更糟心的是,刀削面是一根一根面削,不像拉面一扣就是一碗。所以在这样的操作难度和要求面前,即使是削面十几年的我妈,一次也只能削出一个人的量。一家三口吃面,总是一个人吃一半了,第二个人才开始吃。
这样的技术特点也造成了刀削面无法满足饭店的量产要求。而为了实现量产,饭馆的刀削面基本上不会使用铁片了,用的是类似削皮刀一样得工具。相比较,这样的工具削出来的面很厚,尤其是在一屋子食客的等候之下,更难以精细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山西之外的山西刀削面不如山西省内饭馆的,而山西省内饭馆的刀削面不如山西人家里做的。
造成山西面食无法走出山西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所用的工具种类繁多。下图是我的饸饹床,基本上走出山西就见不到这样的工具了。其他的还有类似用擦子擦的,用铁棍拨的等等,基本上每种面对应一种工具。想在山西之外做这些面,还得配齐这些工具,确实有点麻烦。
当然也有例外,既不需要特殊工具,也没有很高的操作难度的面——焖面。虽然河北、内蒙、河南都吃焖面,并不能说是山西独家,但每个山西人在夏天应该都离不了它,每个离家的山西人也能靠它找找家的味道。
废话了半天,开始进入正题吧。
原 料
四季豆1斤 细面1斤 西红柿2个
葱 姜 蒜 干辣椒 大料
1斤四季豆去筋,掰成两节手指长短的段。一定要用一般的四季豆,就是北方最常见的那种豆角,别用蛇豆,豆角王等等品种,都不容易入味。筋一定去干净,要不就像吃面吃出了猴皮筋一样难受。
不到半斤去皮五花肉切片,放一勺盐、白胡椒粉、料酒腌一下。没有五花肉用别的猪肉也行,但是肥肉要多点(我用的其实就是通脊),但最合适的肉还是五花肉,肉不柴,焖出来面还不会干。
葱花、姜片、干辣椒、大料准备好,蒜要多一点,大概半头,切末。两个西红柿切块。
再强调一下锅,锅最好是锅壁厚一点的铸铁锅,深一点的。一般的不粘锅锅壁太薄,容易让水快速蒸发蒸不熟面条。
大火热锅倒油,如果是五花肉,正常炒菜的油就行,其他肉油要稍多点。下大料、干辣椒、姜片炒香。
下肉翻炒,变色以后加入葱花,加老抽、料酒、一点点糖炒一会。
倒入豆角炒炒炒,加两勺盐,炒个一两分钟就行。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加水,凉水就行,水位线控制在刚刚淹过锅里的菜,盖上锅盖等水开。
开锅以后,找个小碗舀一些汤出来,水位线在开锅的状态下控制在将将淹过菜,但是还没淹过。
把面条分成两份,先把一半面条铺在菜上面,调成中小火,盖上锅盖。注意,面条选这种细面,我一直用的面条店最细的面,容易入味。在家里其实一般是自己擀面的,自己擀的不会像买的面条那么干,但是太费事。
等两三分钟,把面条挑一挑翻一翻,防止他们粘在一起,然后盖上锅盖继续焖。
再等两三分钟,把剩下的面条铺在第一次的面条上面。把西红柿块沿锅边贴一圈。盖上盖继续焖。等两三分钟还是像上一步一样把面挑一挑。从现在开始计时,大概还要焖十六七分钟。
在这期间隔五分钟看一下锅,翻开面看一下下面的水还有多少,水少的话舀一勺刚才盛出来的汤沿着锅边倒进去。切记水位线始终不要超过菜,尤其在焖一会之后豆角的体积会变小,如果水多了面就变得软踏踏了。
还差五分钟的时候,把蒜末倒进剩下的汤里,然后再倒三小勺醋和三小勺生抽。然后把这个汁浇在面条上,再焖个三四分钟就可以关火了。关火之后等五分钟再揭盖。
最后一步,拌拌拌,把面和菜拌匀就可以盛面了。
吃吃吃!
这个比例做下来是三人份,差不多一人一盆。具体焖多少时间和火的大小、锅的薄厚都有关系,所以时间上别一根筋。最好的状态是最后锅里的汤都焖干了,有一点糊锅也正常。除了豆角也可以放其他配料,比如葱头、土豆、小米椒,原理都差不多。
吃的时候就用盆吃吧,别端着了,要不拌不开。再淋点醋,配上小米稀饭一起,夏天吃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