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一个完整的卡组,内中有8张卡牌,就代表8个不同的感知。而当你真的面临这样的景况中,无计可施的话可以用疗愈组的卡牌来寻找答案和出路。
很多的人,他们活在受害者的角色中,但他自已自已却不知道。一些不幸的人生经历会引起人们的自我保护机制,便很容易发展成为受害者心态,特别是童年的一些有伤害的经历。
这些人的典型代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1、 恐惧:主要概念:分离;冲突;失落或攻击的想法;计划或企图管理未来;防卫。
一句话解释:由于我们对过往抱持着不好的感觉,我们的恐惧会将过去投射到未来;我们觉得类似的事件会再度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计划防患未然或企图掌控未来都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例:在我没有买车之前,就做过设想:我需不需要先买辆二手车呢?这样作为新手上路的我,就算车刮了蹭了,也不用很心疼。当然,后来也并没有买二手车,提的辆新车。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本来就怕会刮蹭之类的小意外出现,结果我上路的第一年,发生了三次追尾、一次刮蹭的小事故。再后来发现,既然怕什么来什么,索性就不那么在意了。
车本来就是损耗品,还没听过什么车是保值的。我今年驾龄四年了,除了第一年的四次大大小小的事故,接下来的3年都没有再发生任何事故了。
结论:这个事例并没有讲述人在关系中的恐惧,这里补充一下。很多的人,害怕自己不被爱,甚至为了可以让自己被爱做出很多伤害自己的事。
不被爱的这个恐惧一旦出现,其实有一个真理可以击破它:你值得被爱,你如此特别,你如此独特。
恐惧无法自己消散,除非你有个更高层阶的觉悟来替代它。你害怕自己不被爱(恐惧),你深深知道自己很值得被爱(更高的觉悟),当你有了这个更高的觉悟,你会发现原来的恐惧在你心中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这个恐惧它也就无法在你的生命中再起任何的副作用或破坏力。
人内心的恐惧是各不相同的,然而方法却都可以通用。
2、 报复:主要概念:因错误被察觉而攻击他人,通常是以受害者自居。
一句话解释:人们将自已置身于受害的情境,对生命中某位重要的人进行报复。比较隐晦,大部分人发现自已有这样的念头时,会感到困窘。
例:从我刚开始怀孕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家有一个怪象:我丈夫带我去医院产检一次,我的婆婆也会身体各种不适的原因,让我丈夫带她去医院一次。
后来我生完孩子,我在坐月子期间,婆婆检查出来是淋巴结核。这下好了,我丈夫每周末都要带婆婆去医院,甚至有时候周间的时候都要去。
平时本来就很忙的丈夫,有可以休息的时间真的弥足珍贵,本来应该多帮我看看孩子,这下好了,他的休息时间多数拿来陪婆婆看病了。
我的内心戏很多:因为怕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所以这个婆婆各种作。我孕期你作就算了,我坐月子了你还作。现在好了,真把自己的身体作出毛病了,老天爷都在替我出气。有种报了仇的快感。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产后抑郁了,人在抑郁的病态中,就没有正常人的思维,这些不一定是真实的,只是当时的感受确实如此。)
一边觉得心里出了口恶气,一边觉得,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我有这样的报复的心思,是不是实在有点恶毒了……每天都很痛苦。
结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本身不是绝对性的,甚至事实和你臆想的也相差甚远。不必着急报仇,也不必急于出口恶气。好的结果其实值得我们等待。
我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上帝的审判或者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我们自己的所谓的报复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相信最好的结果,时间会来见证。
3、 罪恶感:主要概念:自我攻击;退缩;无价值感;活在过去;害怕下一步;自我膨胀;控制。
一句话解释:当我们有罪恶感时,我们免不了就会创造各种形式的自我惩罚,在这种难受中我们的行为不是变得很恶劣,就是会以极度的善行来补偿这种感觉。
罪恶感不允许你做自我纠正,因为它坚持你应该被惩罚而非改正,这是一种自我攻击,会使我们在关系中退缩。
例:上面因为自己心中起意婆婆得了报应,虽然不是我直接造成了,但内心有了这样恶毒的想法,也让我愧疚不已。觉得自己简直是犯了杀人的大罪。
这个时候我已经生完孩子,宝宝有7个多月了,产后抑郁症还没有好。每天都差不多凌晨1点多钟才睡。这个晚睡不是抑郁初期的失眠,而是自我攻击自我折磨的一种体现和方式。
结论:自我定罪,自我攻击一定不会让你活的轻松,反而让你越来越down,越来越丧。其实我们都很擅长自我攻击,你多不配,你多失败,你多恶毒……我们反而不会鼓励自己,我们反而不擅长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美好。
在别人没有定罪我们已先,我们已经自我定罪到低到尘埃里。去挖掘自己生命中的宝藏吧,你会发现原来你很好,停止自我定罪,开始找一张纸,写下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美好。
4、 批判:主要概念:反过来责怪他人,以掩饰罪恶感与否认;表现出疏离或优越感。
一句话解释:批叛是一种企图将自已与我们视为有问题的人、事、物划分界线、隔离或凌驾其上的一种行为。也用来否认或隐藏内在压抑或罪恶感,我们企图将深藏的罪恶感投射到他人身上,假装这个批判与我们无关。
例:你看,我已经告诉你了,淋巴的病,都和心情和情绪有关,它就是个情绪病。因为自已情绪的原因,让身体买单。其实心里还有一部分隐藏的话没说完:因为自已的情绪让身体买单就算了,还让你儿子为你的现状买单(老年人在外地就医,门诊全是自费)。
没有人享受生病的过程,也没有人喜欢生病。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是不具管理自已及自已情绪的能力。
5、 期望:主要概念:要求生命应该符合我们未实现的需求;完美主义;幻相;不满足;匮乏感。
一句话解释:你认为事情应该如你所想的一样,如果你报着一份期望,未到达你所预想的,你就会感到挫折和失望。然而,就算达到你的期望,你的内心也仍无法满足,也许你还会设定更高的期望,其实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例:为什么婆婆总是不上道?她待我不应该像待自已女儿一样么?为什么丈夫不站队?他不是应该和我统一战场的么?
从一开始的期待,发展成了恼恨、怨怼。在我没发现这个期待是错误的之前,我一直活在自已的幻想中,婆婆待我应唯我独尊,丈夫待我应赴汤蹈火。可是,凭什么?
结论:很多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不要放太多期待在别人身上就和不要妄想让别人为你改变是一个道理。我们不应该期望别人做的更好,做的更多,而是应该期望自已更优秀。
结论:给别人的批叛,真相不是你比别人多优越,而是你比别人更卑微,这是你自已想极力掩饰的。我们各人都要学习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在慢慢的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意识到,说这种话一点意义都没有。还是闭嘴吧,可能更明智。少出口,就少出错。
6、 信念:主要概念:源自于过去,并且创造我们的世界与经验的固定想法
一句话解释:一种已经固定的想法,同时衍生出我们所见及经历的一切。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取决我们的信念。信念的产生可能源自非常正面或非常负面的情境,甚至是创伤。
例:婆媳问题向来是千古难题,没有人能轻松的处理好这万千斩不断理还乱的家长里短。我妈的婆婆就不是个善茬,我身边周围环伺一下,就没发现几个好婆婆。偶尔看到的好婆婆,都是网上的,我也只能呵呵的回应一下。
结论:婆婆就没有善茬,这个设定,这个信念,决定了我看她的眼光。就相当于我的这个信念给自已加了道滤镜,不是让你看的更真实和清楚,而是自已只能按自已加的这层过滤器来看人看事。
为什么我们要多读书,长知识,长见识。为的就是不断让新的思想和思考方式来替换所有陈旧的运行程序。人也需要迭代升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7、 隐藏的自我:主要概念:潜意识的性格,通常与我们表意识的心灵背道而驰。
一句话解释: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多面体,我们的内在是有很多种性格,每一个性格对幸福快乐的看法都有不同主张。
隐藏的自我代表心灵中潜意识的一部分。它常与我们表意识的心灵背道而驰。也许这个部分试图对整体的自我有协助,但通常不仅无效,且具破坏性。
例:我自认为自已是个追求和谐的人,我害怕起冲突,发生矛盾或争吵。我一直觉得自已的形象是:待人有礼,温婉客气。所以,这样的我,自然也不会是强势的。
直到有一天,我一对夫妻朋友,他们夫妻俩都表示,他们认识的我,看到的我,其实是有些强势的。我才幡然醒悟,过去的我,一边害怕有冲突和矛盾,但一边又想要所有人都听我的,都按我的意愿去做。
结论:我们一直在不断的认识自已,你以为你很了解自已,但有没有去听听身边人的声音,去看看大家眼中的你是怎样的?这不是自我否认,而是对自已有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知。
没认出自已隐藏的那个部分,很多事情发生的结果,你自已都会不断的问:为什么事情的结果是现在这样的?所以多些角度看自已,也是对自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发掘。
8、 死亡的诱惑:主要概念:厌倦;筋疲力尽;巨大伤痛;一种“何苦来哉”的感觉;隐藏一个重生的机会。
一句话解释:死亡有两种:寿终正寝,在祥和安乐中死去,像是换一件衣服;第二种是死亡的诱惑(真实或免征性),是一种对失望的反应,对生命的抗争或咒骂。心灵的两个部分拉扯剧烈时甚至会觉得唯有死亡可以终止一切。其实这个时候也伴着重生的时机。
例:前些时候,有个姐姐打来语音,告诉我她有些失落,刚发生的事让她沮丧,伤心。她有个朋友,她们认识十多年了,她知道对方是有抑郁症的,曾经两次自杀。前两次她都有陪伴她,劝慰她。
而就在前两天,她的这个朋友又给她打电话,她当时太忙,就很快挂了电话。没想到,给她打完电话的第二天,这个人就跳楼了,她很伤心。她觉得如果她可以抽点时间去关心一下她,也许她就不会跳楼。
结论:近些年,抑郁症的人数及因抑郁自然的人数一直在攀升。患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每个人其实都会面临死亡的诱惑。
我听过一个说法:魔鬼不断的在工作,目的就是把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拖进死亡的深渊。
抓住重生契机的那些人,他们拥抱了新的生命,甚至开始了新的征程。很多的心理医生,都是因为他们自已曾经患上过心理的疾病。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大概就是如此。
更好的认识自已,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已。本篇文章中所有的感知、事例以及总结,都是比较个人化的,仅供大家参考。